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李瑶娜)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所学校,开办时间仅仅不到一年,为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所学校就是位于光明区公明街道的东宝中学。
1945年2月,路西解放区东宝行政督导处在公民墟水贝村麦氏宗祠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战时中学——东宝中学正式开学。何恩明、曾劲夫为正副校长,全校教职员工19人。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初属东宝行政督导处,后属中共宝二区区委直接领导。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青年团组织。
在学校开办时,先招收1个简易师范班和1个初中班,秋季又招了1个初中班和1个升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00多人。学校面向工农,以“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着重培养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革命人生观;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为党和政府输送新生力量”为办学方针。
东宝中学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在教学方面,始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校风方面,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为榜样。因此,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团结友爱、尊师守纪、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学校蔚然成风。
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学制也有所改革,课程设置与当时的旧式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做了较大的改革和精简,除了正课设置语文、数学外,增设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哲学讲话等课。在当时,购买这些课本是很困难的,多由老师选印,有的还是自行编写的教材。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和战争需要,学校特别设置了动植物、生理卫生和军事知识等课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10月,东宝中学被迫停办,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为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
新闻推荐
20多年前的某天,我怀着一颗朝圣之心,站在了沈从文先生墓前。其时正逢日落,听涛山巍然无声,看沱江默然独行,霞光中有块石碑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