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辰
一个大学生给译著打差评,如何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集体行动?
3月16日,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研究生高晗在豆瓣上对一本翻译书籍《休战》打分两星,并评价“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译者韩烨称机翻属于职业道德问题,近乎人身攻击。近日事情逐渐发酵。
这本来是《休战》读者与译者之间的交流,关于如何翻译才能更加还原作者风采的学术争论或文艺批评。但争议点在于机翻痕迹严重是否属于人身攻击。译者回应中强调人翻而非机翻,其实是将“机翻痕迹严重”理解为抄袭挪用之义。客观说,译者混淆了“机翻痕迹严重”和“机翻”两个概念,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高晗的意思无非是指像机器翻译一样倒装句太多,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言下之意翻译水平有待提高。
双方对“机翻痕迹严重”产生不同理解,从传播学角度看,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一个必然现象,个人之间基于不同价值观、文化背景而产生有意无意的偏差或误解再正常不过。如果就事论事正常交流,误会也不难解除。
但随着豆瓣用户A将高晗举报至学校,事情就开始变味了,更像是一种斗争。举报信中,“机翻”“人身攻击”“失足学生”“教育初心”等词汇怎么看都充满党同伐异的戾气。最让人迷惑的就是举报竟然真的有用。不论学校为了避免高晗在圈子里被穿小鞋还是想尽快解决事情,以公权力干涉私人讨论都不值得提倡。这会助长用举报剥夺异见者说话权利的不良风气,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高晗,线上被电商、外卖、作者、导演等追着取消差评,举报者可能顺着网线追到线下打击报复。以至于网友发问,我们是不是没有批评的权利了?
举报泛滥、公权力介入引发恐慌之后,网友们自发组织给韩烨翻译的《休战》打一星差评,参与“一星运动”的人中没看过这本书的不在少数。可以说,评分不针对内容质量,更多是对译者、编辑、出版社的不满。
没有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有的只是阵营、立场、情绪表达。举报者以行政权力干扰言论空间,“一星运动”参与者由此产生的不满情绪破坏了评分系统的真实客观,无异于自毁长城。
举报者、学校、“一星运动”参与者,没有赢家,也没有全然无辜者。
新闻推荐
■杨悦据报道,基层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同时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