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珍和杜琴芳所在机组获得“先锋小组”称号。(左二周兰珍,左四杜琴芳)(资料照片)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中国妇女的翻身和解放,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决策。1951年4月,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55名女学员被分配到牡丹江第七航校。1952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越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女飞行员的诞生。随后,她们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生活在西北工业大学家属区的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三位老人,就是当年的亲历者。
幸运走上女飞行员之路
1950年年底,即将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的周兰珍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时她已经被分到文工团,安排好同学离校后,恰巧遇到了高个子空军女干部来学校选女飞行员。
“我很喜欢文艺工作,结果一下子当了空军,但我觉得更光荣,女同志终于也能上天了。”周兰珍说,她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地当了空军飞行员。
1951年春节前,从全国各地选调的女大学生来到北京,在通过了一个月的学前培训后,接受空司的最后一次政审和体检。
“一检查我的肺,好几个大夫都过来看,吓得我以为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不能当飞行员了。”杜琴芳也回忆到,大夫检查完告诉我,你之前得过肺病,现在钙化了,相当于有了免疫力,很适合当飞行员。那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经过筛选,55位学员留了下来,分为飞行、领航、通讯和机械四个小组,而此时一个更艰巨地任务摆在她们面前。
冰天雪地练就过硬本领
“1952年3月8日必须兑现。”周兰珍回忆,1951年春节刚过,她们就接到了上级的任务,要求抓紧学习,来年“三八节”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
初春的牡丹江依然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当时航校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就连用于学习的教练机都是东拼西凑的组装机,由于缺少零部件,甚至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飞机的启动、保养根本谈不上什么机械化全部都是靠人工。
“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给飞机发动机加温,螺旋桨头冻住了扳不动,就用肩旁扛着推。”周兰珍说,那时的飞机发动机启动试车,就像过去拖拉机启动的摇把一样,两个人轮换着摇,摇起来后就得赶快往后撤,不然就会被螺旋桨打到。
飞机轮胎没气了,两个人抬着气瓶到飞机旁边。检查清洗发动机,不能戴手套,就直接用手接触水和汽油。清洗完发动机,手已经冻僵。有些间隙大工具进不去,那就搓一搓冻得发白的手,把螺栓帽拧上,再用小工具上紧。钱肇琰说,在东北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天气里,大家都是这么干过来的。
虚心向外籍教员学习
当时在第七航校,教员大多由日籍航空技术人员担任,教官也几乎全是日本人,连修理工、加油工都是日本人。
“一开始我们的思想是很反感的,怎么能让日本人教我们呢,我们都不愿意,抵触情绪很大。”钱肇琰说,领导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不断地开导我们,“要从日本人那里学技术,就必须尊重他们。”领导还要求,上课时必须向日本教员行师生之礼。
“虽然过去日本杀害了很多同胞,但他们中间也有进步的同志,这些教我们技术的同志,就是先进分子。”杜琴芳回忆,这些日本教员还成立了日本盟友会,后来在教学中也是耐心教授,最后所有教员、学员还拍了集体照留念。
经过紧张地学习、训练,这些姑娘们在教员的带领下,第一次飞上了蓝天。从一开始感觉天旋地转、头昏脑胀,到后来逐步适应了飞行,那种驰骋蓝天的感觉,让她们感到无比荣耀。周兰珍说,那种感觉就像歌中所唱,“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
飞越天安门终生难忘
经过在牡丹江短短八个月速成班,和在成都四个月苏制里-2飞机的驾驶学习后,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终于要单飞了。1952年2月份,50多位女飞行员正式接到了3月8日在天安门前试飞表演的通知。
3月8日这一天,首都各界7000多名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及夫人、中外记者等来到西郊机场,应邀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下午1时,女飞行员共36人编6个机组,驾驶6架苏制里-2型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
“"三八节"后,邓大姐(邓颖超)就来向我们表示祝贺。我们那时年龄小,感觉邓大姐很亲切,就问她能不能让我们见见毛主席和周总理。”周兰珍说,3月24日,我们领导来到航空队,叫我们赶快准备准备。“因为保密,领导没说去什么地方,但是我们都知道,要去中南海啦。”
“毛主席接见我们合影时,坐在前排正中间,我正好站在第二排的中间位置,主席冲我们走过来时,我只要伸手,主席肯定会和我握手。”周兰珍说,但是部队有规定,不允许和首长握手,考虑到有可能会受到处分,就没敢握,这也成了她一直以来的遗憾。
女飞行员首飞成功后,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等空军女飞行员还陆续参加了朝鲜战争运送物资、黄河凌汛炸冰等多项任务。
1955年,她们三位因工作调动离开空军,分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70年院校合并,她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工作。如今三位老人都已退休,65年前那段经历,使他们的一生,甚至是子孙后代都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力量。(据2017年《各界导报》李鹏/文)
新闻推荐
这里,是徐霞客留下足迹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土司文化之乡”;这里,是“中国侬垌文化之乡”;这里,是国家级生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