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左右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六成左右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其中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日前,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出版,其中收录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指出,当前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学业负担和就业前景是主要压力源
该专题报告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2019年,她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学业压力和就业前景担忧是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在研究生期间,面对的课题是有探索性的,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要求有创新性,这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由于科研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都会有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陈祉妍告诉记者,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
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支持不足
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
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不足,也是问题来源之一。“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陈祉妍表示。
(中国青年报)
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
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
硕士生: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
博士生: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
新闻推荐
热评陕西渭南市轨道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13日通报称,该校学生科干事张波要求违纪的几位女学生统一站到学校广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