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的信。
肖东 文/图
那年,我读高三,迷恋上了文学创作,总习惯在夜晚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还喜欢捧读几本世界名著。因为酷爱抒情诗和哲理散文,厚厚的大本子里不是席慕蓉就是林清玄,还有外国的一些作家,同学背后都叫我诗人,但我不这样认为。
有天自习课,班上几位女生在传看一组照片,我对着里面一张照片里特别的女孩阿敏瞅了许久——只见她坐在窗前,支起的双手托着圆润的下巴,样子像在思索什么,又像在微笑着追忆过往,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窗外绿意无边,像贴在她红扑扑的脸庞上——不觉间,我吟出了语文书里的一句“窗外有一幅画,名字叫自然”,结果大家深有同感,称赞我的洞察力和信手拈来的智慧。
班上的黑板报常常由我执笔,经常完成得很出色。阿敏是班干部,她总说我辛苦了,我笑着说:“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从此,诗人当面就叫开了,男生还说我有三寸不烂之舌。
尽管阿敏坐在我的前面,但那时的我好像从未注意过她,不过在我或深或浅的记忆中,喜欢她的男生我倒听说过。有一天,她回头含笑地问我:“我很想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
潜意识里,我在灵魂中盘亘很久的某根神经被她触动了,隐隐觉得有一点不安,似乎未来不可预知的一切都和这个上午有关。我之所以能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完全是因为我在这个上午把人生的目标确定了,我说:“作家。如果写小说,我一定会让你做主角。”
接着这个上午是如何度过的,我忘记了,只记得我第一次仔细地打量了她一眼,才发现这个女生竟是如此美丽,披肩的长发,有几根散落在额上——那眉眼,那脸庞,那微微上翘的嘴唇很像当时的一位女歌星。好感就是这样盈满我的心胸,喜欢和她在一起聊天的感觉。
后来,在人群中,每当我不经意看到她,远远地,阿敏也总是向我轻轻颔首,这个细节常常让我觉得分外甜蜜。有时上课,往往看着她的背影发呆,没有发呆的时候,偶尔趁老师转身往黑板上写字,我就抛去一个纸团,写的是:希望有一天,永在你身边……
高考临近,我发现时间越来越紧迫,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和阿敏走得很近,好像埋下了情感的种子,总有一天会茁壮成长的。
然而没有任何征兆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飘雪的日子,阿敏走了。在她离开的第三天,我收到她的一封信,里面首先肯定了我的才华,其次对我俩的友情也表示难忘。
我含着泪水读完它,便是在这个冬天,我对自己许下诺言,一定要把所有的抱负都实现。
其实生活是真实的,同样也是残酷的。没有阿敏的日子,我的心总在夜里被一阵阵风揪痛,醒来只有窗外一片迷蒙。直到落榜的消息传来,八分之差就是天壤之别啊,我这才明白自己这一生终究也要走一段弯路了。
我被拒于大学门外,心里彷徨了很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青春美好向往也成为泡影。后来,生活再艰辛,我都努力地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为别的,只想寻找自己生命的支撑点。夜深人静,我开始撰写各类文章,四处投稿。
几年间,我的大量文学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至于某些人把我叫做“自由撰稿人”,那可真是抬举我了。但我忽略了爱情,它一直像一张空白的纸页。
不过说实在的,这个世界太小了——有次在街头遇见了高中的同学,告知我阿敏的现状,我呆立原地,泪水夺眶而出,原以为我是很了解阿敏的。当往事一幕幕重现,似乎什么都不确切了。
也许,我距离作家已不再遥远。尽管爱情对于我来说是一阵风,从来不曾握住过。而我给阿敏的,是很早就为她准备了的,哪天,当她轻轻地打开那一本散发着书香的集子——《不悔的知遇》,扉页有我龙飞凤舞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一定等于忘记!你永远是我梦中的女神!祝幸福一生!”
新闻推荐
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为何一再受关注?这套“四重奏”聚焦教育引共鸣
《小舍得》鲁引弓著花城出版社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吴波)聚焦“小升初”的电视剧《小舍得》正在央视热播,并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