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生视角
原来办不成事,群众可以通过电话、留言簿等形式反映问题,但时效性差。如今,又有新渠道了,新华社记者在河南、北京、江苏等地政务服务中心采访了解到,多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破解“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这一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和“难点”(《新华每日电讯》5月3日)。
群众到政务中心办理事项,当然希望把事办成。但放眼当下,违反既有规定“办不了”,缺少关键材料“很难办”,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等,成了一些群众“办不成事”的症结。增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办事不顺的群众有路可寻、有人可帮、不白跑路,是政务服务精细化的又一鲜活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以专门窗口应对、兜底“办不成的事”,为群众提供办事指引、协调有关部门给出解决路径等,可确保老百姓不扑空,有助于纾解他们办不成事的消极情绪。近年来,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容缺受理”,再到“办不成事窗口”,诸多民生举措,都显著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增强了政务服务的前瞻性。
“办不成事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民生大事。窗口单位要将好事办好,一方面要不断把职责范围的事情做优做全,另一方面也要向前一步,加强主动性,拓宽意见反映渠道,了解企业、群众的需求及建议,主动问需于企、问需于民。此外,还应以开设“办不成事窗口”为契机,想办事人员所想、急办事人员所急,破除阻碍企业、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尽可能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的事”。某种意义上讲,“办不成事窗口”的利用率越低,就意味着“办不成事窗口”的贡献越大。
◎孔德淇 媒体人
新闻推荐
◆《远水》◆张者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赵青新《远水》是描写新疆兵团二代子弟人生经历的小说。主人公名叫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