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享誉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历来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他在多次的演讲和著述中,都把自己在企业经营中所取得的系列成绩,归功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领悟。以此为引,曹岫云所著的《稻盛和夫与中国文化 》(东方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从企业管理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入手,展现出稻盛和夫别具一格的经营之道,就让我们跟随这位“经营之圣”,去读懂蔚为壮观的中国文化。
稻盛和夫以善待员工著称,他一直把员工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员工的就业稳定,有了这个根本,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才有牢固的根基。在几十年的经营中,他始终把做企业与做人联系起来,倡导经营者要有“为员工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的广阔胸怀。他常言,企业的经营之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理者的为人之道。为了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稻盛和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手不释卷地阅读大量的中国圣贤之书,从《易经》《论语》《传习录》《呻吟语》《菜根谭》中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化为他企业经营中的不竭动力。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经营理念的影响时,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至良知",按良知办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细细品咂常能予人醍醐灌顶的智慧启迪。作为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很早就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润泽中受到启发,可谓受益良多。比如,他把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的相关论述,匠心独运地运用到企业的选人用人上。强调企业领导者要有深沉厚重的性格,有高尚的人格,并善于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他把“人格、勇气、能力”称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的三种资质,认为管理者一旦具有了这三种禀赋,就能率领团队,克服经营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斩获成长和进步。又如“致良知”学说,本是王阳明心学中所倡导的一种行事理念。意思是求学也好,做人也罢,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稻盛和夫则把这一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强调守住做人的底线,应作为经营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事标准,力求用做人中的“良”去唤起做企业的“知”,两者相向而行,以此去察世相,观人心,敏锐把握企业运作的本质规律,进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最终达至无往而不胜的至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稻盛和夫从来不是生搬硬套食而不化,而是立足于在学原典、明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做到创造性转化,提炼出自己的管理思想,用于指导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虽然,他对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推崇备至,但也绝不是一昧地照搬照抄。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拿来为我所用。在他看来,所谓“天人合一”,既指一切大道都是自然之道,又指人与自然界的相处,要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基于这样的认识,他除了要求企业员工要注重灵魂的修炼,以提升灵魂的层次之外;还时常强调做企业要走正道,对竞争对手要多一些敬畏和感恩的意识,多用“利他至上”和“敬天爱人”的思想去开展经营活动。他深有感触地说:“帮他人,就是帮自己,善待相互竞争的企业,就是为自己的企业逐步打开向上的空间”。有了这样的襟怀,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就能做到基业长青,持续推动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稻盛和夫与中国文化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中,既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精深悠远的博大魅力,又能够深切体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本思想”的重要性。稻盛和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标准及精神追求,巧妙地融汇于精细化的企业管理中,在正己中利他,在利他中拓宽个人和企业的生存境地。同时,通过强化员工内心的和谐,以达成企业的整体和谐,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引领企业脱颖而出。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不仅是他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站在全球化的视野观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昂扬的生命力,在历久弥新中,造福于世界人民的有力佐证。
新闻推荐
■丁建庭连日来,巴以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向以方发射1000余枚火箭弹,以色列军队随即展开报复行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