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
进入仲夏,天气热得让人抓狂。太阳继续炙烤着土地,兼且今年少雨,家乡的稻田已出现皲裂,齐膝高的禾苗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5月22日,早上震惊于云南和青海等地接连发生地震,中午更有噩耗传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一时间,山川震动,举国同悲!
看着微信群铺天盖地的关于袁隆平的消息,我的思绪也回到那个物质缺乏、饥饿常有的年代,想起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劳种植水稻的日子。
我的家乡位于一个小盆地,四面环山,耕地稀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父辈在为数不多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种二造水稻,力求最大的收获,冬季收割水稻后还种蕃薯。晒种、选种、整秧板、整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除草、水养、施肥、病虫害治理)、收割、储存……每个环节父母都做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年小小年纪的我,也时常参与到农事中,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对温饱的渴求。
即使如此,依然是吃不饱。只能吃稀粥,辅以蕃薯、木薯,间中的一碗米饭是留给大人的,他们干活需要力气。记忆中,我常常在半夜饿醒。
饿得多了,对粮食,对水稻,便有了深感情。总希望它们快快长高,快快抽穗,快快成熟。最喜欢稻花飘香的时节,饱满的禾穗鼓涨鼓涨的,禾苗修长而青翠,稻花碎碎绿绿的。行走在稻田中,芬芳满怀。父母也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知道,丰收在望了。
父母虽精于农事,但也有意外。记不起是哪一年了,又是水稻抽穗时节,我家的水稻却全无吐穗迹象,稻田里全是青青的禾苗,青翠得可怕。父母的脸色也如禾苗一样青绿,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打药、灌溉、施肥、烟熏,只差没请道士施法了。然而毫无作用,水稻还是失收了,颗粒无收。那一年,在吃了无数的蕃薯及多次卑躬屈膝的借粮后,我们才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日子。
这个悲惨事件的原因,父亲请教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才搞清楚,原来是父亲用了上一年晚造的稻谷作早造的种子,时令不合。这次事件后,父亲格外重视水稻种子的选择,开始从农科所买种子了。此后,我们家的水稻年年丰收,即使遇到旱涝风灾,也能保证基本的收获。据父亲后来介绍,随着水稻种子的不断改良,水稻的亩产量也节节上升,我们家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
长大后,从教科书、报纸知道了一个名字:袁隆平。我才知道,我国高产的杂交水稻正是他主持研发,并不断改良的。我家平常播种的水稻种子多出自他手。正是这些勤奋务实、艰苦奋斗的科学家,使我国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毫不为过。
真正具有大胸怀、大仁爱的人,无不是为人类求发展,为苍生谋福利。像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导人们向善施仁;杜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天悯人,舍己为公;而袁隆平,为解决我国人均耕地少、粮食不足的问题,穷其一生,孜孜不倦,不断改良水稻品种,提质增产,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的父母已年老,难以栽种水稻了,但家乡依然是满眼沃野,稻花飘香。夕阳西下,我走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天边飞来几片乌云,雨点落下来,升腾的地气杂着稻花的清香。此时此刻,我想对袁隆平院士说:每个吃饱了饭的中国人都感谢您!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5月23日电(记者付瑞霞)5月23日是“东方宝石”朱鹮重新发现40周年。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最新的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