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29日拍摄的香港皇都戏院正门口的浮雕。新华社发
窗口上方挂着“预售”木牌,绛红色窗帘半掩,售票员从小窗口递出选座单和红色铅笔——这一刻,时光倒流,马淑华看到当年的自己正在窗内忙碌,窗外是排队买票的长长人龙。
这是在原址举办的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个模拟场景。当年马淑华身兼售票员和带位员,在戏院工作过19个年头。“那是港产片的黄金年代。记得当时演《过江龙》,买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
落成于1952年的皇都戏院,是香港硕果仅存、历史最悠久的大戏院,也是当年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艺术文化地标。时迁事移,皇都戏院历经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灾,于1997年结业。其后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
得知皇都戏院启动保育工程,即将对戏院进行修复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马淑华激动不已,“一定要再进去看场电影!”
北角“小上海”成当时文化地标
上世纪四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落脚港岛东区的北角一带,其中不乏名人雅士,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京剧名角孟小冬等。上海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缝店、理发店、餐厅、游乐场、歌舞厅等应运而生。北角成了当时香港最时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称作“小上海”。
1952年,香港娱乐业巨子、万国影片公司集团创办人欧德礼在北角创建璇宫戏院,1959年易手后改名为皇都戏院。这里很快成为香港风靡一时的演艺殿堂,广邀国际顶级大师、艺术团体和本地著名艺术家,以及粤剧名流等来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时风头无两。
1956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港的内地艺术团体——中国民间艺术团在璇宫戏院演出,轰动一时。记者在展览中看到,首演当天的《大公报》以半版篇幅报道中国民间艺术团访港盛况,称“演出前夕人人扑票”“万众争看精彩表演”。一些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多间洋行大班也前来观赏,名流荟萃,璇宫戏院成为一个文化外交的场所。
“皇都在香港表演艺术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堪称当时的"文化地标"。”皇都戏院保育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建筑文物保护师吴韵怡说。
天台飞拱与“蝉迷董卓”
说到“地标”,不能不提皇都戏院的建筑特色。如今虽已老旧不堪,但戏院楼顶上赫然展露的抛物线型大型飞拱和正门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让它显得非同一般。
皇都戏院坐落于街道转角处,建筑师巧妙地以弧形设计处理,将转角立面处理成戏院的主要立面,其正中是一幅题为“蝉迷董卓”的大型浮雕,出自岭南画派画家梅与天之手。
“浮雕设计很特别,主题是三国故事,是比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还有来自东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欧洲人和泰国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十分前卫。”吴韵怡说。可惜,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如今浮雕部分已破损,难以辨认。
2017年3月,皇都戏院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物”,这是香港历史建筑除“法定古迹”之外的最高等级。
“高规格保育”打造“文化绿洲”
皇都戏院通过一级评定的消息传来,吴韵怡激动得哭了出来。这家戏院于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建筑之于保护师,更是她儿时珍贵的回忆。
1984年,吴韵怡的妈妈在皇都戏院商场开了一间童装店,名为韵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我当时上幼儿园,很喜欢缠着妈妈,一放学就去店里找妈妈。”她说。吴韵怡至今保留着1997年2月28日皇都戏院结业当天最后一场电影票。“那是成龙的《一个好人》,我和妈妈、哥哥三个人去看的。”她清楚地记得,“那天人很多”。
按照香港法律,只有被评为“法定古迹”的建筑才能受到保护免遭拆除,皇都虽然通过一级评定,但“能否保留还要看业主意愿”。庆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戏院的新业主——新世界发展集团宣布启动保育计划,承诺将尽力修复和重塑这一历史建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郑志刚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设更多的“文化硅谷”,提升香港文化软实力,重塑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形象。为此,新世界将“高规格地保育”皇都戏院这座文化地标,并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绿洲”。整个工程可望于2026年完成。
据新华社香港5月25日电
新闻推荐
河南淅川两只马戏团老虎袭人致死后被击毙,安徽蚌埠一动物园饲养员遭圈养老虎袭击身亡……近期,与老虎伤人相关的事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