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板种菜是不得已的事。同两个股东一起投资,组建一个蔬菜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只能自己亲自出马,看是否可以“翻盘”。
从股东手上接过管理棒来,杨老板便吃住在公司,每天巡视,督促员工松土、除草、施肥、收割。好不容易过来10来天,终于出品了第一批蔬菜,有6万多斤。杨老板叫来大货车把这些“宝贝”装上,兴冲冲地跟车出去卖菜。
这是一批菜薹,当地人称为“油菜”,嫩葱葱的,没有一片黄叶,心想,这样好的菜应该能卖出好价钱吧。杨老板来到城里,找了一家比较熟悉的酒店,酒店管理员挑选了5000多斤以2.5元一斤买了下来,一边称一边说着:“抱歉,我这里今天只能买你这么多了!”还说:“老板,我今天是看着我们比较熟的面子上,才买你这么多的。你这菜的卖相不好哦,估计啊,今天你是卖不完的!”杨老板听了之后,若有所悟。
从那家熟悉的酒店出来,杨老板继续跟着车寻找买家,一天下来,菜价从2.5元一斤,最后到1元一斤都还没能卖完,剩下一万多斤躺在车上,蔫蔫的,像被霜打过一样。杨老板很生气,让司机把剩下的菜开回公司。回到公司,杨老板马上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会上,杨老板叫司机把剩下的菜倒进村民的鱼塘喂鱼去!杨老板心疼地对员工们说:“是我们的菜质量不好吗?不,我们的菜都是用农家肥种植的,口感好,营养好!但是我在市场上看到别人的菜卖得很好,而我们的菜却卖不出去,为什么啊?那就是"卖相"不好!只有好品质,没有好形象,如何能创造好效益啊!”于是要求员工,不仅要把菜种好,收割时还得按大小、长短分类,每收割一斤从原来的1元钱提高到1.2元;还有,种收不再“一窝蜂”——一起种一起收,每2人只负责8亩地。公司统一肥料、菜种,统一技术指导,谁的菜种得好,收得好,就意味着谁的收入高!
新的规定一出,有的员工就不乐意了。反应最大的是一对贵州籍夫妇,他们干活的速度最快,收获时按照每斤1块钱,一个月夫妻俩也能得到六、七千元。现在虽然每收割一斤提高了2毛钱,要分类,这多耗时间啊!
10天后,第二批蔬菜又到了收割的时候了。这批蔬菜是油麦,这对贵州籍夫妻还是按照老方法收割,有1100多斤。收割这天,杨老板安排工作人员称菜,自己亲自下去巡查。这时候,他发现这对贵州籍夫妇的收割办法还是老一套,叫他们去分一下类,他们偏不,还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杨老板很生气,便命令工作人员全部拉出去倒掉,气得这对贵州籍夫妇说不出话来。
这批油麦菜终于以2.2-2.5元每斤的价格卖出去了,是这个蔬菜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批以满意的价格完全卖出去的,纯利赚了5万多元。事后,杨老板找到这对贵州籍夫妇,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没办法啊,兄弟,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不听话,我这个蔬菜公司一定会亏死的。我们亏了,你们的工资能有保证吗?所以,你们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啊!”这对夫妇从此再也没有“硬抗”了。
据说,杨老板亲自挂帅蔬菜公司一年,三个股东每人分了有37万。现在,杨老板改行搞装修了,但“好品质+好形象,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却常挂在杨老板的嘴边。
新闻推荐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记者从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了解到,截至6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