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八个关键词》张炜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 东篱 (书评人)
《文学:八个关键词》由作者张炜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讲课稿整理而成,从童年、动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惧、困境八个关键词依次讲来。读罢本书,用书中两个词来形容:既有“击节之快”,又有“沉默之余”。
“机心”是书中多次提及的一个词语。作者反复强调,在文学表达中,只有诚实和真挚才能打动人心,任何虚妄和夸张都不会长久,“机心是无力的,"术"远比"技术"更低一级”。
文学中的机心最明显的应该是妄图把文字作为谋取物质利益的行为,这类作品只为了吸引读者,只在意销量。也有一些作品,虽然表面上并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甚至披着华丽的外衣,但作者毫不留情地扯下了它们的伪装:“一些所谓的社会历史的"大视野",所谓的"宏大叙事",在精神方面也是相当狭窄的,实际上不过重复着一些概念化的表达,甚至连最基本的个人见识都没有。”还有一种机心,图的不是利,而是名,作者称这些人为“小泪人儿”,说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只不宜从事文学”。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一点儿功利心都没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永远保持“进出自由”的从容淡定。
文学不该有机心,却不能没有诗性。什么是诗性呢?“我们对坏东西的憎恶引发的想象,对事物完美性追求激发的感动,我们的演绎力和幻想力,都属于诗性。”
与此同时,对“现代化”的思考与警醒几乎贯穿全书。对于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化”和“数字化”,作者在肯定其好处的同时,冷静地指出了被大家忽略的另一面:城市化阻挡了人的物理视野,数字化让人的精神退却。“我们被引向了无边无际的精神荒漠,却在极其狭隘的物质空间里挣扎:抬头是高大的现代建筑,低头是比巴掌还小的手机屏幕。”
作者在书中呈现的思想盛宴,令人大开眼界。如在“恐惧”与“困境”两讲里对《红楼梦》的精妙解读;在“童年”中提出的“外祖母现象”;在“海洋”中对比中西文化;在“流浪”中总结中华民族喜静的特点……作者甚至认为,我们现在的阅读常常是糟蹋时间、浪费生命,真正的“大阅读”是要在阅读中寻找伟大的、关于生命和灵魂的故事。
抵达的路径或许便蕴藏于八个关键词中:回归“童年”的纯真,从“动物”那里体悟生命的奥秘,去“荒野”与“海洋”中独自“流浪”,突破自己的“地域”限制,克服“恐惧”,摆脱“困境”。
要成为这样的“大读者”,是需要具备超越性的洞悉力的,这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充其量也只能说说自己的印象而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高处仰望,并努力靠近。
新闻推荐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主场活动在周口店遗址举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万里走单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