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乡村新闻官在现场进行主题播报,推介各自乡村的文化历史、特色农产品等。梁素雅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剑琴)曾被央视报道的清远乡村新闻官制度,又有新动作。10月15日下午,“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并举办全市首期乡村新闻官培训班。近两百名乡村新闻官走进大学校园,脱产学习新时代基层宣传工作方法和正能量乡村网红打造技巧,更好践行“三传一助”(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致富)理念,赋能乡村振兴。
共建培训学院赋能乡村新闻官
今年8月,清远在全市286个行政村设立乡村新闻官,宣传国家政策,推介当地农产品,成为打通城乡一体的信源通道。这也是全国首创的“乡村新闻官”制度。
在广东省委农办等单位指导下,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联合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建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通过理论和实训相结合,深度挖掘乡村新闻官的潜力,激发乡村新闻官的内生动力,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乡村新闻官。
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建军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乡村新闻官是乡村的新闻发言人,也是基层的宣传员,肩负着向乡村百姓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力农民致富的重要使命。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的设立,旨在通过整合政府、媒体、高校及基层组织力量,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新闻传播人才,让乡村新闻发布走进基层、走入乡村、走到寻常百姓家,让乡村信息、乡村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到城市,架起党民连心桥,让乡村普通百姓做信息的主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让全社会聆听清远乡村振兴的声音。
崔建军要求,乡村新闻官要向“网红”学习,掌握现代传播规律,用好“互联网+”,扩大传播效果;要有“讲古”本领,精心挖掘乡村故事,让乡村故事有血有肉有感染力,以好故事感动游客;要当好“扩音器”,吃透惠民政策,并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政策。
“乡村新闻官这样发声更有力”
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开班第一课由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兴锋开讲。
杨兴锋以“乡村新闻官这样发声更有力”为主题,围绕乡村新闻官如何提升自身新闻素养、如何正确发布新闻、提出要抓好7大要点让新闻更有价值,分别是时新性,内容和时间都要新;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情味。而乡村新闻官要发布好新闻,则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乡村新闻官还将从基础宣传相关指导思想和思路、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短视频如何脱颖而出、用好主流社交平台,助力农产品上行、用手机摄影拍出“会说话”的图片等方面,从思想、传播规律到技巧方面深入学习。
■现场点评
播报要做到有料有效有趣
“我们水西村8个姓氏1200人口,素有"小桂林"之称……”活动现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新闻官播报,来自清城、清新、英德、佛冈、阳山的5名乡村新闻官代表依次上台,围绕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讲好传统文化传承和讲好特色农产品推介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播报,专家、学者对乡村新闻官的播报进行了点评。
现场专家点评认为,乡村新闻官播报开头要有吸引力,主题要突出,要尽量做到几个“有”,首先是参照有“物”,比如推介家乡时要发掘亮点,用“小桂林”“小夏威夷”等对照方法,印象更深;二是谚语有“料”,多引入乡训家训,注入谚语故事,让播报内容丰富有料;三是政策有“效”,摆数据讲变化,让政策说出来更易被接受和理解;最后是民俗有“趣”,突出家乡风采和民俗文化的风采,吸引参与体验。
■连线
乡村新闻官最想学习传播技巧
“我们希望学会如何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等。”清城区石角镇石岐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志敏表示,培训对于他们这些农民乡村新闻官而言非常及时,通过学习专家学者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我觉得与新闻官有关的各方面都想学,从政策到实用技巧等,最想解决的是传播如何能吸引更多人看,达到宣传效果。”清新石潭镇连滘水西村乡村新闻官刘逢明说,自从播报了水西村的特产芦笋和豆腐,接到许多客商的电话,村里的游客也明显增多,最近该村的水西初心农庄平均每天接待10围游客。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见习记者庞泽欣记者梁健敏通讯员沈高)今日,记者从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获悉,因清西大桥并入全省高速公路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