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上午,志愿者都会例行巡查车陂涌旭景社区段。
“这水怎么回事啊?昨天都还是好好的。”10月31日上午9时,一群阿姨皱着眉头聚在车陂涌的岸堤上。“今天的河水比昨天浑浊了很多,还漂浮了一些杂物,估计是上游有人在排水,抬高了水位,把河底的淤泥冲了上来,走,咱们看看去。”其中一人说。
这群阿姨身穿绿色马甲,手举白色队旗,排成一列,沿着岸堤向前行进。她们是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每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9时到10时,是悦和志愿服务队的巡涌时间。
难忍河臭80后小伙成立护涌队
车陂涌是天河区最长的河涌,治理起来可不容易。东尚明苑社区旁边的河涌段曾经黑臭多年。“原来,臭味直接飘进社区,我们住在家里面都觉得腥臭难忍。”志愿队的吴阿姨说,小区曾有一家住户的房子靠近河涌,日日被河臭困扰,无奈之下把房子从西边换到了东边。
同样被臭味困扰的还有小区内一名年轻的80后———曾文。“每天上下班都要面对一条‘黑’龙江,实在是烦躁。”曾文回忆说,自己一直都关注河涌的黑臭问题。
在去年6月底,他偶然接触到了广州的一家环保公益机构———新生活环保促进会,对环保颇有兴趣的他抱着尝试的态度加入了该组织,并积极参与各项环保活动。在有了环保经验后,他当即决定成立一个志愿团队,一开始只有几位志同道合的街坊好友,通过不断地宣传走访,周边社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加入了进来,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便诞生了,曾文成了队长。
目前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70多人,从十几岁的民间“小河长”到70多岁的古稀老人,覆盖了各个年龄段。悦和志愿服务队也成为了车陂涌三支民间护涌队之一。
从成立到现在,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已开展了20多场活动,包括和荔湾区民间河长开展联合巡涌、参加世界河流保护日龙舟巡涌体验活动、参加女子凤船队巡涌活动等。
官民联手积极反馈积极回应
热心于环保活动的曾文被推选参加民间河长培训。去年7月底,与车陂另外两支护涌队的队长一起正式成为了民间河长。
在广州市“开门治水”的理念下,区河长办也大力支持民间护涌组织。曾文说,他们与天河区河长办共同建立了车陂涌护水微信群,三支民间护涌队的志愿者和民间河长、流域内的街道、村居官方河长、治水工程施工企业负责人、区河长办负责人都在群里。
“河涌旁边的疑污口,乱停放的共享单车,还有蓄积的淤泥等,基本上我们在巡涌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反馈后都能得到解决。”曾文说。
作为天河区首批民间河长,除了与天河区的民间河长共同巡涌外,他还曾跨市到深圳、清远等地,向当地民间河长学习,相互交流分享。曾文回忆,高温季节巡涌是最难受的时候。今年夏天,烈日当头,他与几个民间河长走访调研,徒步巡涌几公里,“其实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一点一点去做就是了。”
曾文感触地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见证了社区旁边的河涌段从一条污浊不堪的“黑”龙江蜕变成为清澈见底、鱼儿嬉戏的生命河,两岸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之前每次经过都要捂住口鼻,现在总算是可以站在岸边大口呼吸了。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又耗时又耗力的?”曾文说,他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一开始,他的初心仅仅是希望能改善河涌的恶臭问题,现在,他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希望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环境问题。
“哪怕不加入我们志愿队,只要生活上多注重环保,那就够了。”曾文说。
退休阿姨志愿巡涌给河水“体检”
“我们巡涌不是走过场,是要认认真真记录拍照的。”虽然队长曾文是80后,可志愿队的队员们大多是60后、50后。
领队的杨阿姨今年56岁。她说,大家都是河涌旁东尚明苑小区的退休老人,每次巡涌日,队员们先在小区居委会门口集中签到,分发社区报纸,随后带上队旗、标语,穿上绿色马甲,排成一列开始巡涌。巡涌时,除了要记录水质情况,还要观察对岸排放口是否堵塞或是否有排放污水迹象以及沿路是否有障碍物等。
东尚明苑小区旁的河涌段分为两岸,但两岸只有一侧相连,且需要经过马路,于是河涌两岸的巡查便由各自社区的志愿队负责,只是巡查时间不一样。“我们负责这一边,在巡查的时候要观察对岸排放口;同样的,他们也会观察我们这边的排放口是否有问题,大家会在线上一起沟通。”杨阿姨说,巡涌结束后,志愿队会一一记录当天的水质情况和路面情况,并在微信群里上传照片。
除了肉眼观察,50多岁的她们还在环保公益组织培训下学习了水质检测知识,每隔一星期就带上检测设备,给河水“体检”,记录数据,向上反馈。去年9月,在政府与志愿队的共同努力下,东尚明苑小区旁的河涌段水质终于得以明显改善,原来污浊不堪的“黑”龙江消失了,水质最清时,能看到鱼儿嬉戏,水草浮动。
学消防学急救退休生活变充实
除了日常巡涌,悦和志愿服务队还经常聚在一起参加社区活动,比如慰问社区内的独居老人、排查老住宅的电路问题、为繁忙的年轻父母组织亲子活动等。
杨阿姨笑着说,经常有人质疑她是不是有工资拿,不然积极性怎么这么高,“我们这群退休老阿姨,有的是时间,做这些事情,自己感觉到充实,而且还学习到了很多消防知识、急救知识。那些不相信的人,自己参与进来就知道了。”
悦和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关系也十分融洽,除了志愿工作,大家也经常聚在一起唠家常。65岁的陈阿姨9月份已经随家人搬去了广州东站附近居住,但到了巡涌日依然赶早坐公交车来到车陂参加巡涌。
“在这里大家的关系好,现在搬过去都有点不习惯了。”陈阿姨说。
采写:南都记者尹来实习生程小妹
摄影:南都记者谭庆驹
新闻推荐
投30亿成立发展基金,“聚”好资源结成发展联盟 清远物流业“融湾”提速
在南部物流枢纽项目紧锣密鼓建设时,清远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也迎来了“双引擎”。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打造全国低碳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