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桂园的帮扶下,黎溪镇恒昌村的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
“感谢碧桂园的帮扶,让村子重新焕发活力。”恒昌村松岗组位于英德市黎溪镇西面,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名村。从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曾走出清代抗倭名将吴光亮。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村庄积贫积弱,环境变得脏乱差起来。
2017年10月,碧桂园集团对英德进行整县帮扶,松岗组作为名人故居,是碧桂园重点帮扶的村之一,除了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之外,该村还利用历史文化底蕴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丘晓丹
结村共建?挖掘传统文化进行规划设计
“松岗组虽然有名气,但前些年村民陆续外出务工,村庄开始积贫积弱。”该村理事会理事吴国新告诉记者,村里没什么规模农业产业,留守村里的人主要靠种植些水稻、花生过日子,村庄得不到发展,农村陋习也日渐凸显。“以前许多村民都养猪,于是在房子旁自建猪栏,不但占用了村中巷道,而且随意倾倒猪粪,又脏又臭。”
2017年10月,恒昌村根据黎溪镇党委镇政府的安排,开始新农村建设,由碧桂园集团帮扶并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在保留古建筑的前提下清拆猪舍栏等。然而,这涉及村民利益,有部分村民不愿意拆。在召开村民大会时,村中颇有威望的小学退休老师吴祖西深情地劝道:“先祖在故乡里沉睡了上百年,现在有一个发展机遇,能将先祖的名声重新发扬光大,不抓住机会就没有了!”听到这里,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村民终于同意清拆。
经与英德市政府研究协商确定,采取携手共建的方式,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古村恒昌松岗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短短一年,碧桂园集团通过党建“结村共建”、挖掘文化传统进行设计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恒昌村乡村旅游,让默默无闻的古村蝶变成乡村旅游的宝地。
注重保护?擦亮历史名人名片发展乡村旅游
碧桂园社会责任部项目专员易徳育表示,碧桂园集团为恒昌村打造党建共建活动室,为村民提供活动阵地,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体验式短期代培、技能培训、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就业渠道信息等,激励和引导群众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内生脱贫动力,以党建促精准脱贫。
此外,设计团队还深入了解吴光亮故居的历史背景及文化,针对恒昌村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改造计划,将恒昌村定性为集教育基地、旅游、民宿于一体的生态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恒昌村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使整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恒昌村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重新擦亮历史名人吴光亮名片,注重对特色建筑和历史遗迹保护。村中现在保留较完好的六座围屋,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同是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六座围屋中,以吴光亮故居作为主围屋,颇有广州西关大屋的风格。
“中日战争时期吴光亮故居曾被敌军飞机轰炸,横梁和木雕对联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目前已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着手对其还原。”除此之外,恒昌村还在村中的光亮小学建设展馆,展示吴光亮的生平事迹,并仿作相关物品,尽最大力度还原历史名人。
碧桂园还为恒昌村设计了三套木屋民宿,房间陈列整齐富有格调,硬件设施完善,有着美丽庭院,鸟语花香,也有菜园,可供游客体验田园生活,修身养性。“民宿的部分收益将用于村中的公益事业,如聘请保洁员,每天打扫保持村中卫生。”
如今,恒昌村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也让村民幸福感和自豪感倍增。
人物简介
吴光亮,字霁轩,书名家霁。英德黎溪松岗组人,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英德籍人在清末最后一位朝廷高官,也是一位具有高度爱国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抗倭名将。
新闻推荐
消防官兵现场为市民介绍各种消防器材。陈咏怀丘晓丹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陈咏怀通讯员/丘晓丹)为落实好消防安全“六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