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清远人解放思想,敢于实践,率先在全国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探索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清远经验”,引来全国学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清远所辖的英德市连樟村用了两年多时间实现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完美蜕变,引来各地考察参观。
2018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头版版面图。
2018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14版版面图。
乡村振兴发展如何破题?连樟村的探索是:强化党的领导,激活乡村内源核变;深化农村市场化探索,推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唤醒“沉睡”土地,短板向“潜力板”转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不断推动“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和“四个致富”“五个梯度创建”,推进乡村振兴。清远市委书记郭锋表示,作为广东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有着极为广阔的农村腹地,带领清远乡亲全面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委政府的核心使命,要对标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地干,探路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打造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
要素资源“上山下乡”
从落后贫穷到宜居宜业
驱车赶到连樟村时已近黄昏,晚霞映衬之下,大山深处的连樟村显得宁静而美丽。村委会房顶上“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越发庄严肃穆,整齐的蔬菜大棚生机盎然,玩具厂的女工正结伴搭上返家的幸福专车。
连樟村委会。
“连樟现象”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
连樟村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东南部,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村里山多地少,靠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难以维持生活,集体经济匮乏,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016年,连樟村党总支部被列入英德市年度重点整顿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也被核定为省定贫困村。
“以前就种几分地的水稻,连维持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挣钱。”连樟村贫困户邓春活说,家里育有两个女儿,五年前丈夫因交通事故去世,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了她肩膀上。出路在哪?
2016年5月,按照清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由市主要领导挂点帮扶,扶贫工作队进驻连樟村,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产业扶贫,制定村镇规划并落实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体制上开始对落后村的脱贫问题进行研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打造"造血型"的长期稳定增收项目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清远市驻连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雪凡介绍,扶贫工作队结合连樟村实际情况,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筹集资金65万元建成20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带动邓春活等贫困户在此务工。
如今,邓春活一个月可挣到约3000元,这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脱贫的方向和支撑。“现在我大女儿已大学毕业,日子会越来越好。”对于脱贫,邓春活信心十足。
邓春活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变化,是清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的缩影:随着市场要素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农民既有进城务工的自由,更有留乡返乡就业创业的选择机会。
今年,连樟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9114元,比2016年增加3890元。预计2018年底,贫困户中剩余的8户26人有望全部实现预脱贫目标。2018年上半年,清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GDP增幅。
激发“头雁效应”
激活乡村内源核变
作为连樟村美丽蜕变的见证者,陆飞红刚刚完成了一天“解说员”的工作。虽然声音有些沙哑,但谈起连樟村巨变,他掩盖不住激动之情。
因村集体收入薄弱,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此前,连樟村委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党支部工作流于形式,2016年作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纳入整改之列。
自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连樟村党总支部树立“党建+X”的工作理念。在2017年村级“两委”换届中,该村党总支部提前谋划、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并推选年轻有担当的退伍军人陆飞红担任“头雁”。自此,连樟村的乡亲们有了发展的领头雁,拿主意的主心骨,拉家常的贴心人。
连樟村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由清远市主要领导牵头,市政府办公室、市编办、市德晟集团公司挂钩联系帮扶。为了改变连樟村落后的面貌,清远市领导带着碧桂园入村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在村党总支部的领导下,借助扶贫工作队和碧桂园的帮扶力量,连樟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原有沙土路变成水泥路、贫困户新楼房悄然崛起、杂草荒地成为休闲公园、拥堵的河道有了小桥流水的乡韵……
连樟村只是清远不断探索实施具有清远特色的“强党”战略的缩影。2016年至2017年,清远发展党员5740名,其中在农村发展党员占比达到54%。清远基层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党支部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更加凸显。
唤醒 “沉睡”土地
短板向“潜力板”转变
贫困户的就业有了基本的保障后,连樟村考虑的是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
连樟村山多地少,耕地面积只有905亩,而林地面积则多达43000多亩。早些年,不少村民通过种植砂糖橘致富,但近几年受黄龙病的影响,该产业遭遇“滑铁卢”。 虽然有人开始探索麻竹笋、三华李、鹰嘴桃等产业种植,但由于缺少技术和规模,新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扶贫工作队注意到连樟村有丰富的林地资源,经与村委会商量讨论,决定重新开发这片“沉睡”的土地。
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连樟村争取到政策支持资金以及碧桂园集团帮扶资金,集体租赁承包麻竹笋山林146亩,分给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产管理,同时购买一批麻竹笋苗分给10户有生产需要的贫困户种植,帮助26户贫困户争取到8.29万元的肥料补助,积极搞好麻竹笋种植。
通过多方努力,麻竹笋已成为连樟村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今后该村还计划借助有关企业的力量,打造一个麻竹笋加工厂,利用深加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连樟村还引进广东平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限公司,在中心村后龙山租赁山林,投资建设灵芝公园(仙草公园),利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特色产业及生态旅游发展。目前正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春节后即可种植。
清远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唤醒“沉睡”的土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连樟村的发展短板正不断变成“潜力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深化农村市场化探索
“点”亮大山致富方向
坐落在连樟村委会旁,一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扶贫工厂,已经开工运营一年多。
连樟村办起了玩具加工厂,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陈咏怀 摄
在2017年6月之前,扶贫工厂所在地还是一个闲置的校舍。当年5月,郭锋到佳美达(英德)玩具有限公司调研。“员工每月工资普遍都有三千元左右,还能兼顾家庭,不愁招不到工。”在听取了公司董事长袁海灵的介绍之后,郭锋当场动员佳美达到连樟村设分厂。双方一拍即合,选定原村小学旧址作为厂房用地。连樟村则结合“万企扶万村”扶贫行动,筹措50万元,推动了扶贫车间玩具加工厂的建设。
贫困户李彩均就是在这家玩具加工厂上班,成为一名“上班族”。
“现在一个月可挣到2500元左右,收入比以前耕田多了好几倍。”李彩均说。农民离土不离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样本雏形初显。通过引导市场资本向农村转移,偏远农村连樟村办起了玩具加工厂,不仅带动本地村民出现返乡潮,连邻近的外镇村民也跃跃欲试。
近几年,清远大力推进“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2018年重磅推出农村综合改革升级版,使农村组织化程度、发展活力、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改变,通过农村市场化探索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7月举行的清远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将清远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这一过程中,村民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从2016年开始,清远全市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2.9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与村自筹经费(含社会捐资)投入比例为47.2:52.8。
对于未来,陆飞红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争取把连樟村与铁溪林场、白水寨景区、浈阳坊等连成一片,打造成“生态+农业+体验”的旅游连片示范区以及美丽乡村文旅精品旅游线路,让外地游客多来连樟,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文图】全媒体记者 魏金锋 陈咏怀 通讯员 刘锟良
新闻推荐
食品快筛快检知识培训现场。为切实加强食品检验中心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基层队伍素质,提高检验检测工作水平,清远市食品检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