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洞尾新村。
洞尾村拆除了135间旧房,赖良泉(左二)与村民商讨新房建设。
洞尾村是英德市大站镇樟滩村的一个偏远小村庄。近年来,洞尾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赖良泉带领下,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描绘乡村旅游经济蓝图,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生态发展新路。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焦莹
通讯员黄斯伟彭惠娟
扛起责任回乡当起村干部
“船载万斤靠舵人”,这是洞尾村党支部书记赖良泉的一句座右铭。今年46岁的赖良泉,是洞尾村本地人,开过大卡车,卖过木材,凭着敢闯敢干的拼劲和勤劳朴实的本色发家致富,成为一名主营建材运输业务的生意人。除自家发展外,赖良泉不忘众乡亲,依托该村山场面积达2000余亩的优势,积极带领周边农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2009年6月,赖良泉放弃自己的生意,回乡当起了村干部。亲朋好友对此表示不理解。他却很坚决,“村里需要我,我有责任回去!”
担任村支书的第一天起,赖良泉就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凡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班子成员,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于党员队伍,他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村庄、精细化服务群众、创新服务载体等管理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设立善行义举榜、落实“五议两公开”议事规则,为全村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尤其在发展新党员方面,赖良泉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深入走访征求群众意见,遴选合适的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真正把一些群众信得过、个人有本事、发展有前途的优秀人才吸收进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百折不挠推动旧村改造工程
以往,洞尾村房屋大多是瓦房、危房,居住环境脏乱差,村民在屋外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居住条件和村容环境成为村里人一块“心病”。赖良泉认为,“要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做成群众最满意的事。”于是他开始带领村民们进行拆旧建新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洞尾村此次旧村改造工程属于原址原建,按照规划,所有住房都得拆了重建,引起村民的不理解和反对。
如何破解困局?关键还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赖良泉发动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党员和乡亲共7人组建拆旧建新工作组,包片开展劝导。他首先带头拆了自家老房子,部分村民被他率先垂范的精神所感染,也陆陆续续拆掉了自己的房子,通过7人拆旧建新工作组的持续努力,工作逐渐顺利开展。对于大片林地,则采取集体用地异地置换方式解决。
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洞尾村低洼处有一片渔塘,新村建设需要将此处填平,但渔塘主人就是不同意。最后,赖良泉高价征购了塘中的鱼,工程得以继续施工。此外,赖良泉还组建了洞尾村致富微信群,让年轻外出村民也参与到新村建设中,积极协调村内的公共事务。
对于拆旧建新工程中遇到的困难,赖良泉将其归结为“家里的问题”,他说:“只要你真心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到头来还是会感激你的。”最终,全村共拆除旧房子135间。此外,赖良泉还带头出资并动员村民捐资,共筹资23.53万元,兴建了占地26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室,大大改善了村务办公和党员群众学习生活环境。
多措并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由于拆旧暂时没有居所,村民只能在附近搭建,赖良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搬到宽敞明亮的宅子里,努力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给乡亲们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进行新居建设和配套公共建设所需经费让赖良泉倍感压力。他拓宽思路,采取多种方式来筹集经费,动员每家每户捐资2000元,搞好村内“三通一平”,每个户主出资6万元建一栋平房,如有需要则自行加建;同时利用已整合的涉农财政资金投入到篮球场、健身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本村集体山林全部出租,租金用于村中公益事业;此外,认真做好示范村创建工作,争取上级奖补资金。
如今走进洞尾,新农村画面映入眼帘,12米长、5米宽的入村桥梁,200米长的挡土墙,文化室、祠堂等已经建成,干净整洁的巷路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51栋新建楼房,整个村落环境井然有序。
当前各地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赖良泉看到了洞尾村发展的新路子:以新村建设带动环境提升,以环境提升带动山水旅游资源的开发,培育乡村民宿旅游经济。他积极联系在外经商和务工乡亲,与镇政府沟通争取政策倾斜,还多次到旅游名村实地调研,学习其发展经验。目前,该村占地250亩的英红九号茶叶基地、102亩的油菜花基地及民宿等三个乡村旅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我几乎每天到新村建设工地"上班",自己生意已算不清耽误了多少,但只要一想象到以后村美民富、游人如织的画面,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赖良泉笑着说。
新闻推荐
英德创建清远首支 交警铁骑 改变“守株待兔”查车方法,实时管控辖区道路
英德创建清远市首支“交警铁骑”。12月18日上午8∶30,正值英德市区早高峰时段,一支头戴白色警盔、身穿警用骑行服和反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