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校长姚训琪。
华附在清远建立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中。
□信息时报记者 张艳
“敢为人先,追求一流,崇尚卓越”是融入华附人基因中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始终先行先试,在德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无不走在时代前列,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创新风气。
百卅芳华薪火相传,育人弘道敢为人先。可以说,华附既有走在全国前列的底气,也有站到时代正中央的豪气,更有再当改革先锋的勇气。面对当前的新使命、新担当,华附守正出新,打造智慧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以信息化和特色化提升优质化,以优质化驱动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学农二十九载 在吃苦中树立正确苦乐观
今年10月末,华附高二的学生们来到了清远市飞来峡镇。挖红薯、摘冬瓜、铲鸡舍、当老师、打谷、放牛、除草、修路……华附学子们每天的农村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短暂的农村生活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作为理科见长的奥班竞赛学生还尝试为“学农”作文言小序:“昔有王子安登滕王阁,会宴行文,而举世惊其才;今有附中师生共赴清远,入田间,访村情,而知三农之事。”
1989年,华附首次开展“三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所谓“三同”,既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此,华附在清远建立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中,了解农村、农业,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劳动技能,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开展小学支教等公益活动。华附的“三同”农村社会实践一做就是二十九载。华附校长姚训琪曾谈到,“学农”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华附的学生未来应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所以一定要对中国三农问题有所了解。”
除了学农,华附还坚持学军、学工。学军,新生第一课就是军训,华附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而学习的价值观。学工,现在称作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要去工厂,还要去很多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等进行学习。
对于华附人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附中人”是学习的第一课。无论是学农,还是学工、学军,学生在“吃苦”锻炼中磨炼了坚韧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心理品质,这在中学阶段非常重要,也令华附人终生受用。姚训琪说:“我一直觉得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苦甚至比乐多。因为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身心的困难,甚至失败,这个时候要吃尽苦中苦,如果连这个苦都吃不了,你以后肯定不能成为让华附人骄傲的校友。”
在“学农”中,学生难免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可能面临“吃不好”“住不好”的问题,这也让部分平时对孩子宠爱有加的家长感到“心疼”。不过,这在姚训琪看来,其实真的没什么的。“我们初二的学生暑假去清远一个山坳坳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炉灶,他们要在那里进行野外生存一周,照样活得好好的。但这些学生会一辈子都记得他们吃过的这些苦,如此艰难都过来了,以后遇到的任何苦都不算什么了。所以学校要不断创造给学生吃苦的机会。”
突破“填鸭式”教学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因材施教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国内仍处在师授生受的“填鸭式”教学的年代,华附就在王屏山老校长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当时王屏山曾对学生们说,“1+1=2谁都会作,大家得了100分也不会高兴,因为这贬低了自己的智商。”因此,华附人从不把分数高低看得非常重要。
从“分数”中解放出来的华附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中。从初一开始,不少华附的学生就会买来《趣味数学》《趣味物理》等书籍,主动找到一些奥林匹克赛题来做。华附的这一传统也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华附的特色之一。1993年,华附奥林匹克学校正式成立,为广东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输送众多优秀苗子,迄今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累计取得了14枚金牌,在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奥赛、国际地理奥赛、亚洲物理奥赛等学科竞赛中共获17枚金牌,也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输送了千余名优秀毕业生。
华附对学生教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提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即对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也对成绩差的学生“雪中送炭”。自80年代以来,华附积极探索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管理模式下实施“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式,并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中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这一时期,有两位学生获准“跳级”,一批学生获准免修某些学科。
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国家必修课程外,华附开展了非常多元的、系统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新学期,华附为学生开设了13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报5门,最后由电脑随机定2门。诸如《学生公司》《金融趣闻与奥妙》《石头艺术》《茶艺》《视觉机器人的研究与制作》等等,上百门选修课总能让学生找到?自的兴趣点。姚训琪谈到:“如3D打印、金融学、智能汽车等这些课程都是跟时代前沿的科学有关联,科技含量不一定最高,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学,是基础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能够启发他对科学、人文的向往。”
学校教育改革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观念革新和改革实践。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室”,并从1978年9月开始,就在初一、高一年级分别开设了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前后坚持了近十年的循环验证实验研究。华附还在省内率先进行了个性化学生发展指导的探索,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入手,逐渐构建起成效卓著的学生发展指导华附模式,学生发展指导研究课题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新闻推荐
2018年清远市新增学位22667个,其中市中心区域增加学位13198个。梁素雅摄清远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实现全覆盖。梁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