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松林的书法作品。
马松林近照。
他是宝安文艺界大咖,创作过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书法、诗词作品;他曾下定决心改变外界对宝安“文化沙漠”的偏见,力促成立宝安区文联,为来自大江南北的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一个“家”;他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的作品受到了外界的广泛赞誉。他就是马松林,一位德艺双馨、为宝安文艺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
年幼迷恋艺术
大学尽情挥毫
马松林出生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岭脚下,年幼时家境贫寒。上学后对古诗词,特别是豪放派诗词非常着迷,以至于每天上学前都要在家里的天井旁好好诵读一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直到现在,他读起这些诗来都难抑激动。马松林与书法结缘是在初中。有一年寒假期间,他和一群小伙伴去镇上赶集,其他人对吃的玩的感兴趣,马松林却被一家写对联的摊档深深吸引,驻足一看就是两个小时。“当时家里穷,买不起文房四宝,只能在脑海里默默地学习。”马松林说,在当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课堂上老师的板书也成为他临摹的对象。
1965年,马松林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马松林第一次拿起毛笔,尽情地挥毫。“能尽情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非常幸福的。”回想起大学时光,马松林至今感觉非常甜蜜。
调任宝安区委工作 牵头成立区文联
1992年,马松林调任宝安区委工作。工作期间他结识了深圳书法家陈浩、方斌,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书法艺术造诣。“我对书法非常着迷,当时工作很忙,我就利用午休时间练习。”马松林说,他当时热衷于书写古诗词,但没有自信拿出来与人交流。直到一次没忍住“破戒”,给《深圳特区报》投稿,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投的稿竟然发表了,这让他喜出望外。从那时起,马松林经常给报刊投寄诗词作品,他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工作期间,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力促创办宝安区文联。”马松林说,宝安区文联的设立让来自大江南北的一批文艺爱好者有了“家”,他们的才华得以更好地呈现。在创办宝安区文联时,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当时区委相关领导率队前往上海办文艺展,却被当地一位文化馆副馆长调侃:“你们虽然有钱,但能办出什么展览?”马松林被这位文化馆副馆长的话深深刺痛,他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外界对宝安“文化沙漠”的偏见。
经过几年努力,宝安区文联于1995年6月正式成立。宝安区文联的成立迅速团结了一批文艺爱好者,并通过频频邀请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名家赴宝安开展现场笔会以及出书、办展等方式,帮助文艺爱好者树立了个人品牌,培养了本土文艺人才。
退休后投身艺术创作
作品获各界好评
现在马松林已经退休,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马松林深受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影响,其作品多有豪放之势,心怀祖国与人民。其诗词分为四类:一是对革命历史的回忆,二是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三是对社会弊病的忧思,四是对生活哲理的感悟。
著名诗词学家、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省诗词学会会长林丛龙在《马松林诗词选》序中写道:“马松林诗词,诗贵情真。这种炽烈的感情,来源于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来源于他参与耕耘这块宝地的亲身感受。诗词选有些作品,虽然在韵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反映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
宝安区委宣传部一位前领导,品读马松林的作品《江城子·颂十八大、迎十九大》时感言:“此为时政感怀之作。气势雄伟,又有作者个人一颂一迎的意态,而且比较自然,我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马松林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诗词皆出自真情,有历史的情怀、对河山的赞美、人生的感悟,切忌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宝安日报记者 张浩 通讯员 刘万专 文/图
新闻推荐
新型环保运输车推广会现场。城管执法、交警、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每辆进出工地的车都要经过冲洗。执法人员在市区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