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右一)在现场为患者做心肺复苏。
近日,一则从清远市人民医院护士长微信群里发出的“寻人启事”刷遍该院各科室微信群,大家都在寻找一位匿名抢救心跳骤停老伯的陈姓女护士,最终找到了这名救人天使,确定为该院肾内科护士陈思。
患者何伯送到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后,又经历了半小时的心肺复苏、六次心脏除颤,才恢复了心跳和呼吸。目前恢复良好,神智已基本清醒。专家介绍,这种情况非常少见,热心护士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援手施救后女护士悄然离开
时间回到2月4日,大年三十。陈思和先生带着两个小孩去东方天城小区贴对联,途中看到一位老伯晕倒,现场几位保安和路人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陈思赶紧跑上前去,摸了下阿伯的颈动脉,发现脉搏已经消失了。
一般情况下,心脏停跳10秒后,人体脑部开始缺氧。如果4-6分钟内不能得到有效抢救,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超过10分钟,脑部缺氧时间过长,即使抢救回来,患者也会成为“植物人”或脑死亡。
事后病历显示,老伯姓何,65岁,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在小区散步时突然神志不清跌倒在地不起。
“根据医院的平时培训,心脏骤停6分钟内及时进行急救,可以将脑损伤降到最低,越早进行急救恢复效果越好。”考虑到阿伯年纪比较大,当时不敢叫其他人搬动,怕他已经骨折,造成更进一步的损伤,陈思赶紧对其进行紧急抢救,“听到痰鸣音很大声,判断他有很多痰在喉咙里面,要是不吸痰,怕出现窒息,进一步加重病情。”
据悉,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脏肌肉的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心肌细胞的坏死,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急性胸痛、胸闷,大面积心肌梗死将诱发休克,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窗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120分钟”,若能在120分钟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绝大多数心肌可以免于坏死。
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因为心肌梗死发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的心肌越来越多,死亡率也越来越高。若能在发病后1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仅为1%;如果延迟到发病后6小时打通堵塞血管,则死亡率将会升高到6%以上。
心肺按压,人工呼吸,吸痰,清理呼吸道……陈思开展急救快速而专业,很快,120救护车赶来,一直等老伯被抬上救护车,陈思才悄然离开抢救现场。
“患者是急诊接回来进行抢救的,当时没有心跳呼吸,插管上呼吸机,反复电除颤,复苏半小时,终于恢复了心跳呼吸,血压比较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清远市人民医院ICU二区医生杨祥是何伯的主管医生,他介绍说,何伯治疗了一两天,病情有所好转,前天停了呼吸机,拔了气管插管,能够说话了。
“目前何伯虽然没有正常人清醒,但是语言很流利。”杨祥说,平时抢救病人,心跳呼吸暂停超过五分钟,能够保住命,但是脑损伤比较大,而且恢复难度大。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何老伯的家属院前急救处理得很好。
“他晕倒的时候,小区有个路过的靓女给他做了急救,听说是医院的护士。”这时候,老人家属的一句话引起了医生的注意。据家属介绍,年三十上午,何伯和孙女一起去小区散步,忽然之间倒地不起,一名路过的热心女护士紧步上前,为老人做了心肺复苏。
“应该是女护士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老人因为长时间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或脑死亡,为医生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杨祥推测。
全院发起寻人启事寻找匿名救人天使
直到11日上午,家属来医院探视时,无意中提到幸亏遇到该院住在同一小区的护士紧急施救,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家属非常感激这名护士的见义勇为,很想找到她当面感谢。为此,清远市人民医院发起了“寻人”。
医生们也开始在医院微信群寻找救人者。直到另一名护士提供了一条信息:救人的是清远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的护士陈思。该护士也住在东方天城小区,事发当天,她下夜班回家,换了睡衣正准备睡觉,听到楼下人声吵嚷,发现有人倒地,准备下去帮忙,老公还让她别换衣服直接穿睡衣往下冲,这时候她看到陈思已经跳出来开始了胸外心脏按压。
亲历的小区保安讲述了事发经过:10点钟左右,何伯倒地,孙女马上奔向保安亭求助,小区保安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马上赶到事发现场。当时,老伯已经倒地不醒,脸色发绀,陈思正跪在地上,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并为老人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吸痰、清理呼吸道。
小区监控视频显示:陈思的急救大概持续了约10分钟,中间不曾间断,直到120救护车赶到,陈思甩了甩两侧胳膊,快速跑开,把患者留给急诊医生。
“电视上经常看到医护人员抢救路人,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陈思事后回忆说,可是现实中看到有患者晕倒,本能地冲上去进行抢救,不仅仅是我,换作其他医务人员,相信也会冲上去进行抢救的。
“他带着孙女出去散步,突然昏倒,保安立马拨打了120,幸好经过护士紧急抢救,要是不紧急抢救,很可能成为植物人,很感谢护士和医生。”何伯的家属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老人,也是病人,任何一个医务人员都应该这么做”。陈思说,因为听到他的呼吸道痰鸣声很大,判断他喉咙里卡了很多痰,要是不吸出来,怕出现窒息,老人家会更危险。当时自己也没多想,就为老人进行了口对口吸痰。这对医务人员都是正常的抢救措施,自己也并没有觉得像别人说的那么伟大。
■健康话你知
患者心脏骤停
及时心肺复苏很关键
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杨祥谈到,询问病史得知,老人在猝发心梗昏倒前10日,曾出现胸闷,但没有引起警惕,未到医院检查就诊。“高龄老人,如果有胸闷、胸痛、心悸,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头晕、肢体麻痹乏力等,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就诊。”杨祥提醒,医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发病初期救治不当、治疗不规范,是导致心肌梗塞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死亡的患者中,未能住院治疗即死于救护车或急诊室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特别是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
临床研究发现,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0%—60%的人在发病前的几个月至数周内可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或短暂失去意识等症状,出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情况紧急时要呼叫120进行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及早发现先兆并得到及时处理,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心梗常见于冠心病人群,多在饱餐后或睡眠中发病,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长,有濒死感,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可迅速发生休克。心梗真的发作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急救。
心脏停跳逾半小时,为什么老人还能抢救回来?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邓素贞解释,因为在此期间,一直有人在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时,血液从心脏挤出,输送到人体器官,停止按压时,血液回流到心脏,相当于人工帮他“心跳”。
邓素贞提起,心肺复苏的推广很有必要,清远市人民医院每年应120急救出车到患者身边(不包括基层医院)接人的约有3000次,其中约100例都是心跳骤停,而只有不到5%的人能够活着接回医院。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图刘秋宜张丽
新闻推荐
包汤圆、猜灯谜、写福字……新北江小学5000师生家长欢喜过元宵
2月19日,新北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包汤圆。(清远日报记者李思靖摄)19日,新北江小学学生参与猜灯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