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
3月2日下午,北江公开课·高端传统文化国学公益班在清远江心岛开班,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冯达文以“儒家思想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为主题,为近百名学员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儒家思想的立身之本。(3月4日《清远日报》)
这堂国学公益班只是该系列课程的第一课,而该课程将持续一年的时间,分为20次课程。课程所聘请的讲师,也来自于中山大学、省社科院、深圳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老师。所以说,这是一堂传统文化的盛宴,而这场盛宴会持续整整一年的时间,对于清远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具体的授课内容来看,则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涉及到《周易》《论语》《诗经》《黄帝内经》等众多国学经典,可以称得上是把主流的传统文化内容一网打尽。
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盛宴,有眼光的清远市民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该班原定学员名额35人,由于市民报名踊跃,经过主办方协商最后扩容为70人。所以不管是从课程的内容、持续时间,还是从课程学员的报名人数来看,高端传统文化国学公益班的举办,都会对清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来自清远各行各业的学员,在自己“学业有成”之后,也将承担起向更多人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为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思想内涵,为涵养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文明土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国学公益课的举办,和清远创文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但是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清远创文,这样的传统文化国学公益课,也应该举办,因为它不仅仅和市民的文明水平、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同时也和一个城市的气质、涵养密不可分。而一个城市的气质、涵养,已经成为现在城市的一种软实力,对内可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其所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
一个城市的气质与内涵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时代话题。像清远在江心岛举办各种讲座、论坛,开设各种培训班,当然是一种很好的,值得倡导的方式和途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包括在城市合适的地方,树立更多有关文化、文明的宣传标语,也包括开展积极的“刷墙运动”,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户外设施资源,打造“文化墙”“文明墙”,当我们努力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文明环境,则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天天耳濡目染,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接受教育。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场所的建设和利用,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等为基地,引导市民走进这些文化场所,感受文化的熏陶,体验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市民的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清远近年来在文化场馆的建设上投入很多,成效显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场馆的问题。仅有现在的免费开放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这些文化场所的定位、职能,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市民前来。
清远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山清水秀、环境宜人,但我们不但要追求外在的美,还要追求内在的美,要让清远内外兼修、美名远扬。□刘伟侠
新闻推荐
清远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两新”组织要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
清远日报讯记者吕博林通讯员汤湛锋2月26日,市委组织部召开2018年度“两新”组织“第一书记”座谈会。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