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和过去可回收、不可回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连个宣传指引都没有?”日前,市民韦先生向记者反映,在旧城沿江路一带的垃圾箱被贴上了“干垃圾”“湿垃圾”的标识。他和孩子外出时,孩子问他,果皮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他却无从解释。
韦先生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干垃圾”“湿垃圾”的界定标准,即使想自觉进行分类也不知道怎么分。他认为,垃圾分类是好事,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甚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但过去主要是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如今变成干湿分类,分类标准却未曾见有相关的引导宣传,甚至垃圾箱上连个分类说明都没有。他希望有关部门能规范分类标准,还要加强宣传,尤其是应当向市民说明分类的目的与意义。
记者走访:市民表示分不清“干垃圾”和“湿垃圾”
记者前往市区沿江路一带,在韦先生反映情况的路段看到,共有十多个垃圾箱均贴有“干垃圾”“湿垃圾”分类标识,配以文字和简单的图案。从图案上看,干垃圾为不可回收垃圾,湿垃圾配画为厨余垃圾。转入院南二路一带,也是如此。
记者沿途观察垃圾箱内的垃圾种类,发现令韦先生困扰“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的果皮,有的被扔进了“干垃圾”这边,有的则被扔进了“湿垃圾”那边。
附近居民朱先生表示,从字面上来看,垃圾干湿分类容易让人认为是根据所含水分来区分。但如此一来,纸巾、纸板等如果沾上水,是否就变成了湿垃圾?同样,干果壳、干枯的花草枝叶又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他认为,“干湿分类这种提法的界定标准并不清晰。”
而一名路过的年轻人则打趣问道,喝剩半瓶的矿泉水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有关部门回应:清远市将按四类标准实行垃圾分类
那么,生活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更容易被普通市民接受?记者在市城管局了解到,今年起清远市将从市区开始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往干湿垃圾分类是不科学的。今后,清远市将四类标准实行垃圾分类。分别是:可回收物,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等;餐厨垃圾,餐饮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家庭厨余垃圾以及废弃的蔬菜、瓜果等有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荧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废蓄电池、废油漆桶、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其他垃圾,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纸巾、保鲜膜(袋)、零食包装袋或超薄塑料袋、废弃瓶罐、烟蒂、清扫渣土等。
根据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基本完善;人均垃圾产量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专家:摆脱垃圾围城分类是治本之策
“要想真正的摆脱垃圾围城的危机,垃圾分类是治本之策,必须从源头的垃圾分类减量开始。垃圾分类的落实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说,初期的推进都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但如果大家不去克服和适应,整个城市最终将难以逃过垃圾围城的噩运”。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了目前清远面临的垃圾问题,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急剧上升,清远实行垃圾分类已迫在眉睫。
李志红介绍,生活垃圾分类是根本,进行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中约40%的可回收物能直接作为资源回收,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同时,将有害垃圾分出来,能避免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垃圾在源头进行分类后将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或焚烧厂,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许甜何帆
本版统筹:清远日报记者朱文华
新闻推荐
清远市民钓鱼水里捉到鸡,河道环卫工捞到“巴西龟”,一个漂在水上的“卖鱼摊”……江滨公园的这些趣事……
一些市民在水里钓鱼。飘在河面上的“卖鱼摊”。只要不下雨,老王就会过来。江滨公园作为对公众开放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