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之痕
戏,如人生,我喜欢看戏,台前幕后的戏。只是我不太喜欢演戏。只是有时候不得不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时候,母亲常常带上我去连山县城的戏院看戏。那时看的戏,不外乎粤剧和采茶戏,还有县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文晚会,演的多是些民族歌舞。
县里的粤剧多是省城广州粤剧团来演的,由省里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每年都来支援山区文化建设。当时也叫送戏下乡。至于其他地方
剧种的戏,只能通过电影来过足戏瘾,像越剧《追鱼》、《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京剧《十五贯》、《红灯记》,还有一些大型的粤剧《西厢记》等等,都让我记忆尤深。
母亲也是个戏迷,每次不但带上我,还会给我买零食打牙祭,如雪条(冰棍)、水果糖、橄榄,给我边看边吃。每次看戏,家里都急急忙忙胡乱吃完晚饭,然后在晚霞的护送下,到达戏院。看完戏,回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晚风沁人肌肤。凉凉的山风掠过脸颊,胳膊惹上凉意。回到家,我就叫上也喜欢古装戏的女同学一起玩水袖,玩化妆。我们用面粉抹脸,掐几朵凤仙花,挤出几滴红红的汁液,涂抹在嘴唇上和指甲上,然后把床单、蚊帐披在肩上当戏服水袖,耷在手臂上甩来甩去,把自己想象成美丽的仙女和千金大小姐。
戏,应该包括电影、地方戏曲、小品小戏、话剧、歌曲舞蹈、民俗表演之类的,因为他们都要演与人看。台下,看他们在台上演、唱、甩袖、云手、亮相、定型。观他们的面相,一笑一颦,一回眸一低眉,喜怒哀乐,真真假假,唱念做打,迂回婉转,别有一番滋味。
由此想到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这个宏大的主题。也为当下戏剧戏曲的出路心生不少想法。
某个周末携友到龙岗大剧院看了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欣赏幽美唱腔、妩媚身段、流转眼波的同时,也看出不少端倪,平生想法。端的发现目前中国传统戏曲所遇到的瓶颈,重唱腔,轻情节,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更勿谈顾忌年轻人的接受程度。细腻幽雅的昆剧也开始显露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过分雕琢的歌词,过分悠长的演唱,过分缓慢的节奏,让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培养起来的观众越来越难以接受。连我这个戏迷也有点昏昏欲睡。我环顾了一圈,不少观众在仰头大睡。
轻灵飘逸,作为“百剧之祖”的昆剧,剧目却不多,翻来覆去看的除了《牡丹亭》,就是《紫玉钗》。这一点,与迄今有着上千个剧目的粤剧有着天差地别。想想,粤剧也与昆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始于明末清初的粤剧根系江南,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年江南一带的反清义士退败至两广和福建一带,“着草”(流落之意)之余不忘借戏讽清,力图反清复明。他们在当地搭起草台班子,结合当地的南音、木鱼、咸水歌,糅杂部分江南丝竹音乐的元素,诞生出别具地方特色的两广粤剧。
粤剧、京剧是继昆剧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戏剧。昆剧是百剧之祖,京剧因为京城的缘故,粤剧则是全世界拥有最多剧目、世界分布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的中国传统地方戏剧。它们各领风骚。
戏曲戏剧,贵为庙堂之上的娱乐方式,有别于山野之远的山歌。但不可否定的是,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要接地气,有人关注才能生存下去,地方戏曲也不例外。既能居庙堂,也能处江湖,缺一不可。民间的力量那才叫大。
当然,也不能少了官方的支持,完全交给市场,戏曲的生存也是个问题。现在的娱乐方式眼花缭乱,资讯发达,把这些古老的剧种丢到市场任其自生自灭,不死光光才怪。
戏剧得到官方的支持,能为政府服务,看来也是必须的,用现在的话是百花齐放。其次是要开拓广阔的演出市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大剧院还是广场公园厂区,田间地头,村头村尾,都可以用来演出的。群众基础不可少,这一点,粤剧做得较好,现在连交响乐也要进社区。再次,戏曲要推广到学校去,从小培养学生的观众群、观众缘,否则未来将被手机、电脑、游戏、动漫等五花八门取代。青少年才是戏曲戏剧界未来的生力军,有一句老话可以这样理解:少年强则文化强。
无论是京剧、昆剧、粤剧,还是川剧、湘剧、赣剧、豫剧、潮剧,除了编好大型的演出剧目外,还要编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戏,以文艺轻骑的形式到处演出。收费自然要相对合理低廉,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有机会看到经典的戏剧选段,真正让地方戏剧扎根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曲高和寡不是戏曲的出路。戏曲不单要保留传统曲目,还要有现代题材,才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粤剧和京剧在这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探索。看看粤剧,上万个剧目,更值得探索。培养年轻编剧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这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了,编剧者除了要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外,还要懂得音律、作曲,还要通晓天文历史,地理民俗,总之就是一个百事通。据知,目前香港尚有一批粤剧编剧在支撑着粤剧的编剧市场,如大名鼎鼎的李居明,他编导的粤剧我就爱看,人物扮相美,唱腔好,舞美漂亮,情节曲折动人。广佛地区也有一批醉心粤剧编剧的高手,如刚刚离世的编剧大师秦忠英。
有剧目,有市场,有了市场,自然就有人写剧目。相辅相成。
辗转粤港澳,广州、深圳、佛山,每次看的粤剧都是不一样的剧目,颇有新鲜感。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不解的是,传统戏剧普遍都演三个小时以上,这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看一场演出“闲闲地”三个小时,太奢侈了,看一部好莱坞大片也不过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超过人体的耐力和承受度了,观众一般坐不住,会离席走人。
昆剧和粤剧最大的相同点是都有着典雅、精致的唐宋雅韵,词牌、曲牌,用词婉转悠长,美得醉人。不同的是,粤剧多了武功表演和一些大场面的桥段,昆剧相比,倒是有些墨守成规了。
那个央视戏曲频道,一如既往播放的都是些北方剧种,其中京剧就占了半壁江山,可以改名为“京剧频道”了。其他地方剧种,零零星星有些豫剧、河北梆子,南方剧种的播放率几乎为零,除了凤毛麟角地播出一两出黄梅戏或浙江越剧外。作为南方大剧种的粤剧,就对不住了,几乎没有。此外,南方的闽剧、川剧、赣剧、湘剧、潮剧,等等,更是难寻踪影。何故呢?看来,央视是专门给北方观众服务的,怪不得央视春晚在南方就不受待见,地方春晚还更受欢迎呢!
撇开央视不说,说回戏。戏由心生,入戏太深,容易走火入魔。由此想到张国荣,想到梅艳芳,或鬼使神差想到林黛玉、崔莺莺。都是些情痴。
聊斋里的鬼怪,有忠有奸的,有貌若天仙的,也有青面獠牙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画皮里的女鬼,如今也搬上了舞台,像《青蛇》,就有着大胆的情色舞台表演。这些新派的剧种,比老式的戏剧,多了声光电、多了3D4D,更多了旖旎奇幻的剧情。
新闻推荐
|代表建言|今年两会,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的数名代表均提到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