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讯记者樊乾通讯员黄继坤黄志坚太和镇有一支专业“打火队”,队内35名成员清一色为瑶族同胞。这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老男孩”被赋予“山间行者”的称号,他们终日以山为伍,以值守山林、消灭火情为己责,守护着全镇近5万亩的有林地区。
负重20斤,40分钟抵达山头
“只要你还在路上,路就是你的。”这是传记灾难电影《勇往直前》中的一句台词。“打火队”中队长唐桥八一贵笑着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他只知道“只要天还晴着,进山值守的责任就是我们的。”
7点刚过,天蒙蒙亮。清和大道旁的森林消防指挥中心内,唐桥八一贵已招呼自己的队员们抓紧洗漱。“雨停了,今日要巡山。”就在几分钟之前,他观察远处的花尖山,向队员们发出了最新的指令。
太和镇“打火队”由35名瑶胞组成,共分为三个行动中队。其中,每个中队轮流值守全镇11个火情高发点,8点开始,18点返程,中间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和午休时间。根据全镇的防火工作安排,最近的值守点在花尖山,最远的在八片山。
“打火队的主要职责是发现火情,并在第一时间打灭小的火种。”身背工具包的唐罗二贵指着包中的特制刀具说,我们与消防队员最大的区别是持刀进山,既能逢山开路,还可以砍下树枝,制成“扒子”用来打火。他说,山里樟树多,且枝叶繁茂,是最易获取的打火工具。
“如火情扩大怎么办?”“及时汇报,通力协作。”队伍末端的唐老马大不贵回答道,队员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通知指挥中心。出于分工协作,打火队员也要再度下山,将20斤的风机人力运抵山上,辅助专业消防队员进行灭火作业。
“最快40分钟抵达山头。”唐桥八一贵说,干我们这行,时间决定了一切。
“进山就好比回家”
唐桥八一贵54岁,唐罗二贵52岁,唐老马大不贵50岁。这支由瑶胞组成的打火队中,平均年龄超过50岁,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老男孩”。工作时,他们在山间每日奔走超过6公里;遇上轮休,他们聚在一起吞云吐雾,补一补憋了许久的烟瘾。
聚在一起时,大家最爱聊家乡的故事。唐罗二贵家住连南油岭,有着当兵的经历。1993年从广西退伍后回到山中种田,20年来靠大山生活。期间,他也曾试着去城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四处碰壁后,经同乡介绍,进入打火队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好在稳定。”
“进山就好比回家。”唐桥八一贵介绍,打火队员大多姓“唐”,均为连南油岭一片的同乡同胞。年轻时,他们习惯了做一位山间行者,暮年时,能够与大山为伴,并将夙愿融进一份不错的工作中,远远胜过家中种田养老。在进入打火队六年的时间里,他介绍了不少同乡同胞加入。近几年来,得益于瑶族打火队的加入,太和镇防治山火成绩越来越出色。对于外界的赞许,唐桥八一贵会告诉他的老乡们,这里有熟悉的大山,亲切的老乡,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责任。
太和镇农业办谢主任表示,别看打火队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可爬山穿林的本事胜过10个成年男人,其打火、灭火的效果也是备受认可。“早年,连南部分村落移民到清新三坑镇,在当地的山火防治中,来自瑶族的打火队员发挥了奇效。”谢主任表示,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启用瑶族打火队已成为太和镇防治山火的一大固定动作。今年清明期间,除了固定的35人外,还将额外聘请100位瑶族同胞加入打火队,共同加入到全镇的山火防治工作当中。
新闻推荐
汽车美容培训老师(前)正在演示如何正确地对汽车外饰进行清洗。(清远日报记者洪会强摄)清远日报讯记者洪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