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讯记者陶奇见习记者钟履双通讯员李晓怡毛敏在谭云家中的书柜上,摆放着许多泛黄的信件和卡片,这都来自受他资助的学生。其中,一封四页纸的信是谭云第一位资助的学生小郝所寄过来的。2001年3月,谭云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贫困学生小邓结对,开始了长达18年的资助道路。
谭云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捐款捐物帮助困难学生,从物资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了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不少学生走出内心自卑的阴影。18年来,谭云已帮助过23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0万余元。目前,他仍在默默资助着11名困难学生,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帮助他们成长。孩子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谭大叔”。
受亲友资助完成学业,立志回报社会
谭云今年48岁,是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远英德供电局英城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曾获英德供电局先进工作者,优秀供产党员等荣誉,所在反窃电工作组还荣获2017-2018年度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集体三等功。
实际上,谭云也出身贫寒之家。不过幸运的是,受到各方亲戚朋友资助,他的学业得以顺利完成。深知贫困家庭读书的困难,当时谭云就下定决定,出来工作后自己也要帮助读书难的家庭。
1994年,大学毕业的谭云到英德供电局当一名计算机技术开发的程序员,由于计算机程序员在当地是稀缺人才,因此他得到较好的工资待遇。
“读大学期间我已了解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萌生出资助学生的念头,然而当时的自己并没有经济基础,直到工作后才慢慢实施。”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谭云也开始实现读书期间的“想法”,通过捐资或结对帮扶方式,帮助困难学生和家庭。
从物资资助到心理辅导,每年资助两三名孤儿
除了学费资助以外,谭云还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通过信件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许多学生都素未谋面,但每当通过信件看到他们的改变,都让我在这条心爱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随着资助经验的累计,谭云发现,单纯的物资资助并不能长期有效地帮助到贫困学生。不少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存在内向、自卑等心理阴影,而他又不能长期跑到外地开导他们,仅仅通过信件和电话难以解决问题,这让谭云很苦恼。
随后,谭云在一次与英德妇联联合举办的活动中得知,英德有300多名孤儿生活困难。考虑到帮扶效果,谭云逐渐将资助的重心转移到英德本地,要求自己每年新增资助两到三名孤儿。
在资助的数名孤儿中,让谭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小女孩小张。小张早年家里遭受变故,变成了孤儿,性格逐渐走向内向和自卑,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外界的帮助都十分排斥。
“在前期接触小张时,她对我们非常排斥,认为世界上不会有那么好的人。”尽管遭遇挫折,但谭云没有放弃,一旦有时间就带上家人或同事到小张家里、学校探望她,为她带些小礼品,并帮助小张解决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多次接触后,小张逐渐被谭云所感化,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让“受助者”慢慢转变成一名“帮助者”
最让谭云觉得欣慰的是,小张不仅在性格上有所改变,而且也从一名“受助者”慢慢转变成一名“帮助者”。
谭云资助的另一位贫困学生小童,其父亲是一名盲人,母亲是流浪到英德的精神病人,并外出时遭遇意外去世。小童没有户口,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全靠亲友资助,生活极为困难。结对帮扶后,经过多方奔走,谭云首先为小童上了户口,也对她进行了捐资捐物。但是几次接触后,谭云发现,小童从小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脸上也从未出现过笑容,“可能因为从小缺少家庭温暖。”
在得知小童的情况后,小张主动“请缨”,利用周末时间与谭云前往小童家中,开导这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小姑娘。为了让小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小张还邀请小童到自己伯父伯母家住了一个星期。在第一天的晚,小张就用一个笑话把小童逗笑了,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小童的笑容。
“从那天以后,我们经常看到小童开心地笑,或许是轻松的氛围让小童从孤僻的阴影中走出来。”谭云说,只要有时间,小张都会跟着谭云去探望困难家庭。
“是叔叔(谭云)给我了新的希望和人生,我也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小张说。
“自己一个人的爱心,很难温暖到整个社会。但倘若爱心能够一个接一个地传承下去,很快它就能汇聚成冬日的暖阳。”谭云深知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才能有效地帮助到贫困学生。经过多年的走访,不少人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加入爱心队伍,队员从自己一人发展到家庭、同事和朋友等30余人,队伍的壮大也让谭云解决了以往孤身一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闻推荐
英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要求 科学谋划扶贫产业项目 着力打造扶贫产业品牌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李碧瑶郭文豪)日前,英德市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通过《英德市2019年扶贫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