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村民李志标告诉记者,爷爷李启财当年给红军带路打土匪。
广东连州与红军的情结,不仅因为这里是爱国将领冯达飞的故乡,更因为在长征前后,数支红军队伍途经此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与支援。
在连州瑶汉山区,当年红军部队“秋毫不犯”的故事仍众口相传。如进驻老茶坪至小东口瑶寨时,红军队伍要么睡在树荫底、屋檐下,要么睡进纸厂的纸笼里;1935年小满时节,红一九军团长征留下宜章五盖山的伤病员转移到天光山时,战士们忍饥受饿也不动瑶胞的腊肉、蔬菜;吃了纸厂工人的饭,而工人上山采竹未归,战士们就把银毫放入锅鼎中盖好……于是,不少瑶汉村民顶着敌人的高压,以各种冒险的方式支援着红军长征。
瑶民至今仍祭“红军墓”
位于瑶安民族乡的田心村,是一个淳朴的瑶族村寨,也是广东省“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之一。村内保存着一座无名的红军烈士墓,合葬着6名在该村牵牛岭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
尽管前往红军烈士墓的山路崎岖,但68岁的老党员谭长标每年都会去祭拜,以缅怀家中与红军那段珍贵的历史。
大约11岁时,谭长标听母亲黄红妹说过,“当年牵牛岭战斗时,我母亲上山挖竹笋,发现了受伤的‘红小鬼’王贵,把他背回家治疗养伤”。那是1934年12月12日,红五军团第十四师余部从桂湘边界蓝山撤到连县(今连州)的瑶族山区。次年1月初,红军90余人在小东口休整后,由杨海如团长率队,前往田心村的牵牛岭宿营。
隆冬时节,雨雪交加,红军们大多饥寒交迫。然而,第二天上午,数量相当于我军几倍的敌军队伍跟踪至牵牛岭,并用精良的枪支发起猛烈进攻。顾不得日夜操劳,我军战士依据有利地形,将敌军压制在山下。战斗从上午持续至傍晚,敌军落败撤退,而我军牺牲六名战士,当晚便翻过大山,转移至临武坪溪洞。
在战斗中,一名永州籍的“红小鬼”王贵遗落在竹山。“当时他被很长的柴刀砍伤了肩膀,身穿着单衣短裤,光着脚板瑟瑟发抖”,谭长标记得母亲描述的画面。他说,随后母亲连忙回家取来仅有的衣裤给王贵穿上,拿来饭粥让他充饥,最后还把他背回家中养伤。“她就是用土办法,将艾叶的嫩尖儿、山苍子叶等一些中药,捣碎了给他敷”。
大约休养了三四个月,王贵被送往区公所,随后被送回部队。谭长标记得,母亲说着说着就流了泪。“他们虽然不识字,但都记得红军的好”。
村民给红军当向导
打得土匪不敢再来
在地下党湘粤边工委和广大瑶汉人民的帮助下,长征红军沿湘粤边向湘桂推进时,在连县境内的西山、天光山和三水黄洞山,沿途几百里山路,均有可靠的瑶人带路,形成一条秘密交通线。尽管山高路险、森林密布,敌哨林立、电线如网,但得到了村民的支援,红军在瑶山均畅通无阻,冲破敌人重重围堵,顺利进人湘桂边境。
田心村村民李志标今年57岁,是当年红军长征向导李启财的孙子。他告诉记者,爷爷当年曾经给红军带路打土匪,“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来抢过我们的东西”。
1935年冬,经营着造纸厂的李家遇到了土匪抢劫。“他们来了2次,第一次来了20多人,抢我们的粮食。”李志标说,由于他们有枪,爷爷只能任由他们抢。但对方嚣张跋扈地说,“如果不想我们抢,就叫红军来打我们”。
原来,这是敌军设下的埋伏,欲引红军入套。那时候,李启财有一位头脑灵活的工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让我爷爷去找红军,当时我爷爷有妻儿,不敢独自冒险。他无亲无故,说可以陪我爷爷一起去,他们就去了”。李志标回忆着那段历史说,当年爷爷找到了红军,并给他们带路。隆冬的清晨,天不太亮,李启财看不清具体的红军人数,只记得“有两三排军人,估计有近百人”。
同样在牵牛岭,我军与敌军展开了猛烈交战。李志标记得爷爷说,由于当年的子弹壳都是纯铜打造,这一场交战后,有一位村民用家里的箩筐到现场拾弹壳,“捡了有两三筐,卖了之后够起一栋土楼”。最终,我军不幸牺牲了七八位战士,赢得了这场胜利。
“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遭到抢劫。”李志标说,那时候爷爷还拿着两桶进口的洋煤油赠予红军战士,但他们并未收下,让他大为感激。“他们都说,什么人都不如红军好”。
瑶乡成立“红军节”
传承红色精神
回望那座红军烈士墓,安静地躺在田心村的山岭上,见证着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2017年农历五月初九,田心村对红军墓进行了修葺。村长介绍说,“从那年起,我们村就决定,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九定为‘红军节’,进一步纪念红军烈士,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
于是,一到农历五月初九“红军节”,村里的亲戚朋友都回村相聚,看看家乡的变化。“拜祭红军烈士墓后,我们的瑶族同胞还会以瑶歌瑶舞的形式,欢迎亲朋和游客的到来”,村长说。
如今,不仅是田心村,瑶安乡的19个村被广东省政府确立为“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莫郅骅
部分资料提供:
中共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闻推荐
以前垃圾成堆。现在成了村民休闲公园。(清远日报记者周璐摄)清远日报讯近日,走进连州市九陂镇桐油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