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村期间,张雪凡的手机经常响个不停,不少问题需要他来协调解决。
段周伟到贫困户家中核查有关情况。
日前,省委组织部对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表彰。清远市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7名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登上光荣榜。其中,清远市政府办公室派驻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原第一书记张雪凡获评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清远市委宣传部派驻英德市西牛镇花田村原第一书记段周伟获评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
张雪凡:
全身心投入扶贫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2016年5月,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张雪凡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硬仗,坚持以党建引领,带动产业项目建设,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脱贫,促使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发生巨大变化,全村5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深受当地干部群众赞扬,不少村民称他为“为村为民的老黄牛”。
主动请缨驻村扶贫
据悉,连樟村距离连江口镇区12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属省定相对贫困村,村委会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而村党总支部也被列为“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2016年,作为精准扶贫挂钩联系帮扶单位之一的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选派了秘书一科科长张雪凡担任连樟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张雪凡告诉记者,当知道单位要选派人手到农村开展扶贫,自己主动报名。“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特殊感情。之前曾在阳山有过几年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张雪凡说,当作出这个决定时,家人其实并不赞同,妻子十分担忧,认为农村工作比较繁杂,条件艰苦。但他认为,既然选择就要安心做下去,遇到再大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
后来,连樟村扶贫的成效逐渐出来,妻子也开始体会到丈夫当初选择干扶贫工作的意义。有时周末,妻子也会到村里帮他整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她经常过来给我煲汤,也时常提醒我注意别熬坏身体,得到家人的支持是我坚守扶贫战线的动力之一。”张雪凡道。
带领党组织焕发新面貌
“我记得刚到连樟村第一天,心情十分沉重,同时下定决心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张雪凡说,虽然该村环境非常好,但是党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差,产业几乎为零,而且还有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为更好开展扶贫工作,张雪凡到位后,花了近2个月时间用于摸底了解情况,并记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摸清基础情况后,张雪凡确定了首先要干的工作,就是重新激发党组织活力。“此前因村集体收入微薄,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樟村委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党支部工作流于形式。”为此,在扶贫工作组的带领下,连樟村党总支部树立“党建+X”的工作理念。2017年,村级“两委”换届中,该村党总支部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并推选年轻退伍军人陆飞红担任“头雁”。
此外,张雪凡注重在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解决党员队伍老化等问题;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通过整顿和提高,连樟村党总支部顺利摘去“软弱涣散”帽子,并于2018年9月成为英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此后,连樟村党组织的活力重新焕发,党员的公信力也树立起来,对连樟村之后的振兴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产业扶贫村容村貌大变样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连樟村里山多地少,靠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难以维持生活,集体经济匮乏,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打造"造血型"的长期稳定增收项目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张雪凡说,连樟村通过统筹省、清远市、英德以及社会各界资源,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建成扶贫车间玩具加工点、西瓜芭乐种植基地、扩大麻笋竹生产等项目,并引进仙草公园林下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英红九号茶叶种植等产业项目,既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也使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018年,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跃至10多万元。
另外,张雪凡还带领扶贫工作组进行村公共服务站、贫困户危房改造、电网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实施教育医疗等扶贫措施等,切实改善了该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连樟村获得“2018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成为2018年度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
连樟村是“第二个家”
在扶贫工作组进驻连樟村三年多时间里,该村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这一切与张雪凡的默默付出分不开。
三年来,张雪凡每天忙得连轴转,白天要协调推进各个扶贫项目,奔波于村里每个角落,晚上写总结并列出下一步工作计划,经常熬到凌晨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爬起来工作。他深扎基层一线,克服种种艰苦不利条件,深受当地干部群众赞扬。“自从张书记来我们村后,他天天都扎在村里,经常连周末都不回家,把全部精力都奉献在村里。”该村一名村干部表示。
如今,张雪凡已结束三年扶贫回到清远工作,但对他来说,连樟村就是他“第二个家”,仍常与新到任的第一书记商量村里未来的发展道路,“虽然我已经调离,但只要连樟村有需要,我随时响应号召”。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通讯员英组宣
段周伟:
抓产业促扶贫助农脱贫增收
2016年5月,段周伟以英德市西牛镇花田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的“新身份”进驻花田村。
在花田村驻村的三年时间里,段周伟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致力脱贫攻坚,特别是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项目、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厂等产业扶贫,有效促进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和村民共同富裕,助力花田村在乡村振兴上迈出坚实步伐。
主动担当决心改变落后面貌
段周伟出身农村,但从未在农村工作过。当得知新一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要派人挂点帮扶花田村时,军人出身又是共产党员的段周伟挺身而出,扛下了这份责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段周伟说,尽管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初看到村内情况,段周伟还是有点蒙,“那时村里到处都是泥砖房,还有很多危房,我当时心情很复杂”,段周伟回忆道,正因此如,他帮助花田村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暗下决心“不管有什么困难,必须要在农村扶贫攻坚的路上趟出一条道路来”。
深入群众“摸底”
因户而异规划帮扶项目
要想更好更快开展工作,首先要“摸清”情况。到花田村里的第二天,段周伟便全面组织开展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工作。
花田村作为英德市新时期精准扶贫78个相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贫困户62户189人。如何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做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对于一系列问题,段周伟结合调研实际深入思考,并精心编制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项目实施规划。
在选择帮扶项目时,段周伟注重因户而异、因人不同,从突出针对性、效益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入手。如对有劳动力无生产技术的贫困户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劳动力无启动资金的采取金融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对于懒惰致贫的耐心进行思想教育等,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索“造血式”扶贫
以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
如何实现“造血式”扶贫?段周伟反复调研研究,决定以做大做强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以“花田白菜干”为特色品牌的蔬菜种植项目,以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
2016年7月,花田村100亩蔬菜种植试验基地完成整合和规划,该基地每年可出产优质菜干3.2万斤,销售收入达到57.6万元。2018年6月,根据市场需要,蔬菜种植基地全部转型为种植韭菜,预计每年亩产达到2万斤以上,收入可达1万元/每亩以上。
在段周伟的带头奔走下,花田村还引进多个特色产业项目,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12月,花田村与碧桂园公司合作,建立树山苗圃种植基地;2017年2月,村小学楼顶建设了一个30.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5月,花田村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成立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睡莲种植等三个“百亩基地”,还建起一个农产品加工厂,预计年纯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2018年10月,建设西牛镇第一家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花田民宿“赖屋人家”……
目前,花田片区已形成蔬菜种植、苗圃基地、水蛭养殖、光伏发电、睡莲种植、农产品加工厂、花田民宿等多个扶贫产业项目齐头并进的格局。2018年底,花田村贫困户共分得红利48万余元。
认真总结帮扶心得
开展农村工作需注重方法
如今的花田村焕然一新,不仅经济收入提高了,民风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段周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帮扶单位和花田村村民的高度认可,连续4年考评为优秀,2018年被评为清远市“道德模范”。
如果总结农村工作经验,段周伟总结道: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树立责任感;要勤于学习,特别是农村各种惠民政策、种养知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等,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要埋头苦干,静下心来扎在农村,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
他还提醒,农村工作要特别注重方法,面对多重复杂的情况,要多请示、多汇报,及时沟通,灵活协调。最重要的还是为人处世公平公正,严守纪律底线,把好廉政关,树立好形象。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邓文燕
通讯员英宣
新闻推荐
执法人员清理北江英德段水域灯光诱捕网。通讯员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李茵张涓涓)日前,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执法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