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凡
近日,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再生稻试种喜获丰收,村民们正拿着镰刀来回收割,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详见7月18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水稻栽插一次可延年循环再生,如果管理好有望连续收割十年!作为农民,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看得到的现实。沙口镇引种的“再生稻”开镰收割,为当前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的另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也给发展高效农业有益启示——
找准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英德是农业大市(县),千百年来,农村沿袭的是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一些低产值的品种。当前,随着生产模式的变化、务农人口的减少,以及农业效益较低,农村面临着“谁来种”的问题,也面临着“种什么”“怎么种”的困扰。如何实现土地产出率的最大化,从种植品种、种植方式、销售路径,都需要来一次“流程再造”。“再生稻”不但解决了优质品种难题,缓解了劳动力缺乏问题,还节省生产资料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较高收益(20元/斤)。种田就像做生意,有着良好的前景。
探索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农业生产智慧。沙口镇试验田采用稻鱼共生,互为作用,收益可观,又有效利用资源,保护了耕作环境。其实,只要积极加以引导,英德农业产业完全可以壮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如一些综合性的种养殖基,在种植瓜果蔬菜与禽畜养殖之间,在粪便收集处理与资源再利用方面,通过引进人才、增加设备和技术改造,逐步探索一批优化生态环境和打造优质品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循环基地。
推动规模农业“升级版”。近年来,英德着力实施农业综合改革,集约化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农业规模水平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如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利用山水资源壮大淡水鱼养殖,探索英德红茶系列衍生产业,等等。同时,注重发挥重点农业龙头作用,联合合作社、种养殖户以及村民,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向科技要动力,向规模要效益,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业新路,推动英德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新闻推荐
英德国家森林公园 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总面积49871.82公顷
图为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内的英西峰林片区。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日前,广东省林业局组织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