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秋饰黄五娘、黄清城饰陈三、萧南英饰益春、谢素贞饰李姐,1956年拍摄
姚璇秋饰黄五娘、黄清城饰陈三、萧南英饰益春,1956年拍摄
1955年,潮剧《陈三五娘》由正顺潮剧团首演。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抽调各剧团精英加入。正顺输送了郭石梅、吴林荣、蔡宝源、姚璇秋、萧南英、杨葵妆、陈华、黄双寿、周松发等,《陈三五娘》也随之被省团列为重点剧目,并进行修订。
导演郑一标先生对全剧节奏进行浓缩,其中包括将《赏花》《留伞》《订约》合为《留伞》《订约》两场;对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冲突进行调整,较为突出的是使五娘的性格倾向更为清晰明朗,对抗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力度相应加强。对此,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表导演研究组组长郭亮先生以《试论“陈三五娘”的两种形象处理》为题,针对梨园戏和潮剧《陈三五娘》两种不同的形象处理,论述了导演应如何正确和形象地解释剧本、如何处理古典剧目的演出思想。该文对潮剧执导的得失评论极有见地。音乐唱腔由黄钦赐、陈华、张伯杰再度整理创作,此后“潮州八景好胜地”“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等广为传唱。
《陈三五娘》剧本的修订汇聚了多方力量。1956年该剧在广州演出,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中山大学的王起、董每戡、詹安泰三位教授观剧后,对戏文提出了建议;此后陈三写给五娘的“六月楼西,丹荔情深”的整封情书,便出自教授们的妙手。时任汕头市副市长的潮汕文坛泰斗张华云先生,对五娘唱和陈三的“千里明月千里情,此地丹荔能醉客”诗句,改为“千里月明千里情,此地荔丹能醉客”,使其合乎平仄、更臻意境。1957年2月,广东人民出版社以《陈三与五娘》(署名:谢吟改编)为书名,出版了全剧戏文。这一版本和后来的演出本有所区别。以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1960年香港万里书店出版的《潮曲精华》,以及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所收入的《陈三五娘》戏文才是所谓的定本。
1957年4月底到6月初,广东省潮剧团首次到北京演出,《陈三五娘》为献演剧目之一。据《戏曲简讯·潮剧在北京》记载,在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戏剧彩车里,有一辆是潮剧《陈三五娘》观灯的场面。6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先生为潮剧的赋诗,其中有“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称赞姚璇秋和梨园戏演员苏乌水饰演的黄五娘各具风采。6月至7月省团在上海演出期间,中国唱片社为《陈三五娘》灌录了唱片,收录《赏灯》《逼娶》《留伞》《订约》四段,司鼓林炳和、领奏陈华,由黄清城、姚璇秋、萧南英、陈少卿演唱。1960年5月至6月,广东潮剧团赴香港演出。《陈三五娘》实况演出被录音,并由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出版唱片。司鼓周松发、领奏陈华,由姚璇秋饰黄五娘、黄清城饰陈三、萧南英饰益春、郭石梅饰林大、吴林荣饰卓二、黄金泉饰黄九郎、吴丽君饰安人、谢素贞饰李姐、杨烈明饰奉夫、许鸿阳饰小七。这是舞台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出版的唯一的全剧录音。
潮剧《陈三五娘》既属传统戏整理,也有移植自梨园戏的成分。它经过精雕细刻,终成经典,其成功之道值得借鉴。
陈喜嘉 撰文/供图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王喜闯通讯员汤振东麦焕琼自2018年3月开展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工作以来,清城法院主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