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涛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通讯员穗文明
“参与扶贫工作是对我人生的一次考验,能为扶贫作贡献更是我人生的一份光荣。”越秀区派驻清远市佛冈县社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超涛花了三年时间行走在田间地头,让扶贫资金100%有效使用,更为孩子们带来改变人生的“扶困助学基金”。“扶贫先扶智”,陈超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贫困村尽快脱贫。
扶贫干部事迹感动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超涛参加了越秀区的扶贫工作表彰会议,在会上听了扶贫干部的汇报,“深深地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对他们充满了敬意”。2016年,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陆续开展,适逢单位有参加扶贫的推荐名额,当时他想“这是一个挑战自己的好尝试”,就毅然加入其中。
就这样,陈超涛自愿报名参加新一轮的扶贫工作,满怀着热情与向往,来到了清远市社坪村。从此,社坪村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位乡亲们熟悉的身影——他行走在田地之间,细心走访解决村民急切需求,开展了三年平实而不平凡的扶贫工作。
在三年的扶贫工作中,陈超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如驻村干部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等。当地村民评价他: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没有收受任何利益。
在开展产业项目过程中,陈超涛严守经济纪律,涉及各级财政扶贫资金,规范使用,随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纪委部门的巡察等检验。在三年的扶贫过程里,他还敢于先行先试,大力发展当地农业种植项目,谨慎投入资产性收益项目,扶贫资金100%有效使用。
加班到晚上一两点是常态
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除了走访入户、核对资料外,还要将资料输入电脑、建档立卡等。陈超涛所在的镇有19条自然村,880户,约3400人,其中贫困户77户169人。要核对和录入电脑的数据非常庞大,这些繁琐资料的整理,耗费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
“帮扶队伍人手不足。”陈超涛说,在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时常堆满档案资料,背后的工作和付出却不简单。那段时间,加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
档案资料是否精准,左右扶贫工作的成败。此前有过教师经历、十多年学校德育管理经验的陈超涛,在整理资料过程中便显得游刃有余。经他手的档案资料完善、充实,背后是每一个数据、每一份表格的反复核准校对,确保无误。
唯一休过的长假是住院假
在三年的扶贫工作当中,陈超涛忘我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三年来没休过寒暑假,也没申请过休年假,一心扑在工作上。每次回广州汇报工作或处理相关事务,陈超涛总是随身带着手提电脑,以防有突发事情需要处理。“自己一离开,心中便放心不下100多公里外的工作,既然休假心里放不下,还不如不休假。”他唯一一次休假,休的是病假——因工作奔波劳累而突发急病住院。
“当时还以为是肠胃炎,好几年都没有生过病了,也就没怎么在意,但病症持续几天一直没有好转,去医院急诊,便马上被安排住院,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因劳累过度急性肝功能受损。”然而,陈超涛住了一周的院,在各方面的身体指数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便又急急忙忙赶回村里,投入工作。“总担心耽误了大家工作,放心不下。”他说。
为孩子们带来扶困助学基金
陈超涛走访入户发现,贫困户的孩子读书困难,学习条件差。作为一名教师,他心里很难受,一个推动教育扶贫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他决定尽自己所能,多方尝试,引导资源解决孩子的读书难题。为此,他联系到社会志愿团队和慈善团体,为帮扶学校建书屋和阅览室,募捐大量书籍,并为特困学生带来特困助学金,还联系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在暑期到本村小学短期支教。他向帮扶单位越秀区教育局申请了“越秀区扶困助学基金”,连续三年给该村在读贫困学生和帮扶学校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每年每人1000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达到“扶贫先扶智”的效果。
陈超涛还充分利用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促成越秀区内的三所中小学跟当地五所中小学结对为帮扶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教研交流。他说:“扶贫,是一份付出,也是一种善举;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使命。”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特约通讯员钟盛祺近日,记者从佛冈县人武部了解到,征兵工作已进入体检阶段。今年,佛冈县报名参军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