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
12月13日下午,英德市社会福利中心举办关爱互助中心(德善园)成立七周年活动,总结该中心建成7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当天,刘朝辉、叶凤娇等10名员工获颁2019年优秀员工奖。(12月20日《清远日报》)
养老问题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一些和养老有关的话题,很容易牵动公众的神经。而在这背后,显然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成因。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养老”阶段,自然对养老问题倍加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问题在城乡普遍出现,对于这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养老,同样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可以说,养老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全国亿万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的问题,同时还关系到能否帮助这些老年人的子女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和生产的问题,也就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而要想很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就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政策与举措的推动,并且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群体不同的养老需求。
中国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显然非居家养老莫属,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的流动,这一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合很多中国家庭,养老院、福利中心等等,成为新的养老选择。就以刚刚成立七年的英德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发展为例,就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在养老模式上的改变,以及公众对养老机构的旺盛需求。
英德市社会福利中心从2012年12月入住77位老人,发展到今天共有355位老人,翻了近5倍;员工从开业时的8人发展到目前80多人,翻了10倍。这足以说明公众对这种集中式养老模式的认可,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而另外一组数据,则说明英德市福利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成就。7年来,英德市社会福利中心引来广东省各地县市的70个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等民政部门前来参观学习,广东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也曾多次派调研组前来调研。
一个县级市的福利中心,为何能够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如此令人瞩目?其一,这首先得益于英德市委市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自2012年起,该市安排和自筹资金3900多万元建设英德市社会福利中心,仅用一年半时间建成投入使用。一个县级市能够拿出将近4千万元建设社会福利中心,确实魄力不小,最主要的是折射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其二,福利中心从老人和公众的现实需求出发,积极调整管理和服务理念,得到了老人和家属的普遍认可。在功能配套方面,该中心与大站卫生院建立了医护关系,形成医养康护一条龙的“医养结合”服务,做到小病不岀门、大病及时救治,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让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得到纾解治疗。这些都是养老群体所迫切需要的。
其三,福利中心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了老年人大病资料档案,精神障碍患者、特殊病患者等,使患病者能得到及时对症治疗。该中心还定期在院内播放电影及安全用电、用火、文明礼仪等宣传片,使老人们熟悉相关知识;通过加强与各学校、医院、志愿者协会的联系,开展各类丰富的文娱活动,组织老人参加乒乓球、散步、健身等运动,增强其身体素质,让福利中心的老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可以说,英德市福利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清远养老行业的一个典范,既值得清远其他养老院借鉴其管理和服务经验,同时也值得清远其他区县政府、民政部门借鉴学习。而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清远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让更多清远人不再为了家里父母、老人的养老问题发愁。
□刘文亮
新闻推荐
英德创新河湖治理机制 构建河长制共建共治格局志愿者变身“民间河长”参与河道治理
近日,在英德江滨公园,“民间河长”履职宣誓。“请大家不要往河里扔垃圾,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和美丽的北江河。”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