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接合片区跻身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行列。图为位于广清两市交界的美林湖社区。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1月14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记者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梳理发现,其中有3处提到“广清”,包括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提出今年“建成广清城际一期”,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内的“清远元素”还包括“北江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韶关”,提出“推进高职扩招提质,加快省职教城二期建设”,以及“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积极创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高水平的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等举措。
省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给清远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多重利好,也将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的未来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利好一
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记者了解到,这也是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二年提到“广清一体化”。
自2012年以来,广清一体化成为清远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已推动上升为省级战略。2016年,《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出,要求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等珠三角区域层面的规划协调。
2019年4月,广清两市签署《广州市人民政府清远市人民政府深化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加快提升交通、产业、营商环境“三个一体化”,助推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把广清两市建设成为全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先行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清远已成为包括广州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2019年12月30日,位于清城区源潭镇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正式开业,为大湾区市民提供优质的清远特色农产品,让“清远味道”走上大湾区市民餐桌。
日前,清远市委书记郭锋率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学习考察,广清两市达成共识,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好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重要政治任务。
利好二
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开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
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区,广清接合片区跻身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行列。广清接合片区范围包括广州市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以及清远市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面积约9978平方公里。
据悉,广清接合片区的试验重点是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记者梳理发现,清远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报告提出,要以奋进的姿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探索具有清远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作为广清一体化的新平台,广清两市共建试验区将推动清远南部地区全面接轨广州产业分工、城镇建设发展、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体系,加快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
利好三
广清城际一期今年建成
记者梳理发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大力推进广东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完善高快速交通体系”,并提出今年将“建成广清城际一期”。
近年来,广清城轨一期建设备受广大清远市民群众的关注,随着“建成广清城际一期”的任务目标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清远有望尽快跻身轨道交通城市行列。
据悉,截至2019年12月,广清城际一期总工程量已完成99.8%,其中清远站场、龙塘站场、清远牵引变电站建设均已100%完成,银盏站场建设已完成99.5%。
随着广清城际一期今年即将建成,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报告提出,北延线将确保在今年6月前动工建设,并将北延至省职教城。
记者了解到,广清城际北延省职教城线拟建清远东站,跨过北江至飞霞山西侧,预留飞霞山站,之后向西进入职教一路,向西至环城东路西侧设省职教城站,线路全长11.5公里。
利好四
省职教城将加快二期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职扩招提质,加快省职教城二期建设。随着广清城际北延至省职教城,也将进一步提升省职教城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2019年10月18日,省职业教育城二三期工程在清远启动,旨在打造中国职业教育高地,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省职教城一期已建成,5所新入驻的高职院校已于2019年秋季陆续开学。
记者从《关于印发广东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组建方案的通知》了解到,省政府已组建省职业教育城项目建设总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推进省职教城项目建设工作。
预计到2021年,清远将建成以本科院校为引领,高职院校为主体,在校生规模约12万人的省级职教基地,每年为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培养输送约4万名高技能人才,提供20万个培训岗位。届时,清远将拥有13所高职和本科院校。
■现场直击
今年试点、明年铺开、2022年全面实行
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三步走”
1月15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清远代表团向境内外媒体开放团组会议。省人大代表、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锋向境内外媒体记者介绍了2019年清远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根据《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报告》相关数据,郭锋介绍了清远作为北部生态协调发展区,在指数总榜中以76.3分位居冠军,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通达指数三项主要指标方面均排名第一。
郭锋晒出了一份2019年清远“成绩单”:全市成功创建美丽乡村3396个,累计建成美丽乡村6169个;全市共有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1—11月全市园区新落地企业数78家,累计立项投资97.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数27家;全市新建高速公路24公里,累计总里程778公里,全省排名第二,普通公路总里程2400公里,全省排第3;清远接待游客4728.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7.37亿元,分别增长7.5%、9%,其中珠三角游客占比约69%;预计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8万个。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郭锋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国家战略举措。
郭锋透露,广州和清远将在省发改委的统筹组织下,两市一起、市县一起,不等不靠、敢想敢试,突出体制机制探索。清远初步考虑“三步走”——今年试点、明年铺开、2022年全面实行,确保改革工作落地见效,率先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清远“好声音”
黄国杰:今年底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继续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黑臭水体整治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省人大代表、清远市水利局局长黄国杰透露,清远今年底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清远今年将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建设进度,奋力打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黄国杰说。据他介绍,清远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有4条,分别为黄坑河、海仔大排坑、龙沥大排坑、澜水河,总长约79.7公里。截至2019年年底,清远市区建成区4条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2019年7月、12月,清远先后完成黄坑河、海仔大排坑和澜水河、龙沥大排坑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效果阶段评估报告,达到“初见成效,不黑不臭”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分别于去年7月、12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上传平台。
“目前,清远黑臭水体消除率自评为100%。2019年6月,清远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获得国家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黄国杰说。
据他介绍,下一阶段,清远将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的收尾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制”,实现“河长制”全覆盖,落实河(段)长工作责任,力求河道治理见常态、见实效、见长效。
“今年底,清远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堤固"的河段长度不少于30%,或不少于3公里,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城市黑臭水体水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让清远城市的承载力、宜居度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等显著提高。”黄国杰说。
冯红云:让数据替群众“跑腿”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
日前,来自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省人大代表冯红云,因为一次视频直播“带货”成为新晋“网红”。省人代会期间,她身着壮族服装亮相“代表通道”,为粤北山区脱贫致富发出“好声音”。
作为县委副书记、县长,冯红云此次带来的建议关注互联网在粤北山区的应用问题,希望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富农惠民。
“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数字政府"中少数民族专区的建设,连山在去年4月开通了"粤省事·清远"移动民生服务平台及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专区、旅游服务专区,有534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办理及查询实现了"指尖办",为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政务服务体验和便利。”冯红云说。
据她介绍,连山目前已初步实现“不跑腿、就近跑腿、一次跑腿”3个政务服务目标,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更加方便了群众。
“少数民族大学生办理资助资金、高龄老人津贴、残疾人证件和补贴申请等业务,偏远山区的群众不需要跑几十公里路途,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办理。”冯红云高兴地说。
回顾日前视频直播“带货”的经历,冯红云认为,农村电商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显著作用,但现在仍然存在着物流运输、冷链配送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运价贵的问题提高了农产品上行成本。
她建议,省、市能够对农村电商物流给予专项补贴,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黄芷君:统筹发展连南旅游产业
省人大代表黄芷君来自连南瑶族自治县,在接受媒体采访期间,她介绍了连南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希望省委、省政府能够统筹发展连南旅游产业,对连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予以支持。
“连南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的优势,可以用18个字概括: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黄芷君说。
据她介绍,连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殊荣,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近年来,连南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3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综合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4.5%。
“连南经济弱、底子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对旅游事业投入较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黄芷君介绍了连南旅游的短板问题。
她希望省委、省政府对连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予以专项创建经费、宣传经费支持,在旅游用地指标上予以政策倾斜,并协调省属国企在连南注册公司,统筹发展连南旅游产业。
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
通讯员郑志刚
新闻推荐
沙湾古镇。小镇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过年全家出游,文旅小镇是个不错的选择。体验传统习俗,感受民族风情,还有美食嘉年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