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通讯员供图清远日报讯昨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代表团分组会议,清远代表团审议省长马兴瑞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向媒体开放,吸引了新华网、香港商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10多家媒体到会采访。审议发言结束后,媒体记者就清远经济社会发展、全域旅游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进行提问,郭锋、黄芷君、黄国杰、胡庆兰、冯红云等代表作了回答。
经济增长转型升级交通基础设施3项指数粤北第一
“清远是北部生态发展区,是环大湾区城市,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态势喜人。去年清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能否介绍下两市将如何推进这个试验区的建设?”南方日报记者向郭锋提问。
“根据南都发布的《2019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清远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协调发展指数总榜中以76.3分位居冠军,同时在经济增长指数、转型升级指数、交通基础设施指数3项分榜中排名第一。”郭锋手持刚刚拿到的榜单,向与会媒体记者通报了这一喜讯。
郭锋说,清远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同时也是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后发优势非常巨大,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过去一年,清远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好发展,经济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当中,变化最大的是乡村,全市成功创建美丽乡村3396个,英德鱼咀村获批“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累计获批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发展最快的是产业园区,全市六大省级产业转移园新入园企业78家,投资近百亿元,清远高新区提前进入全国百强。投资最大的是交通,全市高速公路累计通车里程达778公里,全省第二;广清永高铁、广清地铁、广清城际等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人气最旺的是旅游,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7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7亿元,其中珠三角游客占比接近70%,广州游客占比接近40%。受益最大的是群众,去年全市民生投入308亿元,占财政支出77.9%,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8万个,预计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5%,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分“三步走”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设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其中,广清接合片区为广东唯一入选地区,范围包括广州市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面积约9978平方公里。
郭锋表示,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国家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试验区的建设。其中,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开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日前,广清两市联合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握机遇,先行探索,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近期将在省发改委的统筹组织下,开展一系列工作,制定方案、把握重点、试点先行、协同推进。其中,清远初步考虑实行“三步走”:今年试点、明年铺开、2022年全面实行,确保改革工作落地见效,率先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协调省属国企统筹发展连南旅游产业
“清远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其中,连南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方面连南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好建议?”南都记者向来自连南的黄芷君代表提问。
“连南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的优势,可以用18个字概括: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黄芷君说,连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最美丽县、中国最美县域、国家生态渔业示范县,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近年来,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域产业升级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3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综合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4.5%。
不过,黄芷君表示,连南经济弱、底子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对旅游事业投入较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建议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予以专项创建经费、宣传经费支持,在旅游用地指标上予以政策倾斜,协调省属国企在连南注册公司,统筹发展连南旅游产业。
今年年底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掀起了整治风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继续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黑臭水体整治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问清远的黑臭水体整治进展如何?今年将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采取什么新的措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清远日报记者向市水利局局长黄国杰代表提问。
黄国杰说,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继续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提到“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改造”。清远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黄坑河、海仔大排坑、龙沥大排坑、澜水河等4条黑臭水体,截至2019年年底,4条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已达到“初见成效、不黑不臭”的要求,黑臭水体消除率已自评为100%,自评估报告于2019年12月底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传到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平台。
黄国杰坦言,2018年,清远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受到质疑,被指“假装治污”“表面治污”。此后,清远市化“被动”为“主动”,全力推进污染防治,积极申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成功入选,获得国家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黄国杰表示,下一阶段,清远市将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的收尾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制”,实现“河长制”全覆盖,落实河(段)长工作责任,力求河道治理见常态、见实效、见长效。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底全面消除清远市城市黑臭水体,在治理完成的黑臭水体中,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堤固的河段长度不少于30%(或不少于3公里),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让清远城市的承载力、宜居度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等显著提高。”黄国杰说。
对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人才引进予以政策倾斜
新华网记者向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胡庆兰代表提问: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粤东西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前清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有哪些不足?您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什么好的建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粤东西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这是我履职代表以来最想看到、最期盼的工作之一。”胡庆兰说,省政府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高度重视,对补短板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今后粤东西北地区的医疗基层服务能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相比,有望从追赶变成并跑。
胡庆兰表示,近些年,广东省不断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完善医改的措施,包括实施强基工程、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医联体建设等,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学科带头人、管理人才等人才不足,医疗急救设备配套不完善,妇女儿童保健等专科发展缓慢,医护人员专业水平较薄弱等问题。
她建议,省政府要对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紧缺岗位、专业人才引进予以政策倾斜,实施保障、激励机制,让他们愿意到粤东西北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同时,要把粤东西北地区妇幼保健系统建设作为专项工作,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此外,建议省政府对宫颈癌疫苗等有明显效果的特殊疫苗接种给予补助。
打造美丽乡村“千万工程”清远样板
南方农村报记者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长冯红云代表提问:近年来清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方面的亮点,今年将出台哪些新的思路、新的措施?
冯红云介绍说,近年来,清远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来抓,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梯度创建,探索出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让地不补等“四不补”经验。同时,紧紧围绕产业振兴的要求,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农业“3个三工程”,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公园、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建设,并结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
她介绍说,2020年是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清远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千万工程”清远样板。以“双区驱动”为重要契机,加快推进农业“3个三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绿色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筹: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武智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武智许甜通讯员韦宗郑志刚
新闻推荐
年夜饭预订火爆,市区部分酒店“一房难求”市民理性订餐响应“光盘行动”
春节将至,清远各酒店、餐厅开展“光盘行动”,呼吁市民理性消费。(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思靖摄)春节意味着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