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味道》
刘妍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周松芳
当下的饮食写作,多是凭大吃四方的经验,将所食夸张一番,以博吸睛之效。刘妍则有异于此,她到处“觅食”,既有天性使然,也是“食在广州”的氛围使然。而其所觅,不在乎奢华,不在乎奇异,而在乎寻常却能出味的饮食,故有时小巷深处别致的炭火鸡煲,才真正令人啧啧有声,流连不绝。作者笔下的“品五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吃,而是吃的态度与讲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讲究。
读刘妍的《花城味道》,使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州的“小女人散文”。当然风行一时的“小女人散文”不是广州的“专利”,但我还是偏爱广州的作家作品。那时我们正在中大中文系读研究生,从男生视角,我们觉得广州小女人散文的烟火气令人感到亲切,有时简直令人向往,而不会给人以当时方兴未艾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联想。这可能与广州独特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情调有关。
广州是一个说不尽的城市。我在广州生活了近三十年,近年来又转治近身之学,倾力于地域学术及其文化的研究与写作,但于广州的当下,总是感觉搔不到痒处,因此甚少涉笔。如今读了刘妍的文章,简直更不敢下笔了。
早在2006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出版了一套《广州: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丛书,提出“广州在期待解释”,并认为“广州文化就是广州的综合的生活方式而已”,“认识广州以及广州人,一切文化解释系统都不及生活方式来得彻底和全面”。花城系列的第一辑《花城印记》中,刘妍不仅带领读者穿过大街小巷于市井中探寻城市,更在不同人的身上发现城市,不管是她对广州人性格特征的概括——“生猛若红棉,淡定若素馨”,还是对“滚水不响”文化意蕴的解释,都透着她对广州的一股子热爱。最近她推出新的散文集《花城味道》,与之前散漫自由的印记不同,该集子被作者有意地分为“花时间”“品五味”“叹世界”三个部分,试图通过三个典型面向的划分更好地书写这座城市。
徐南铁先生早在《花城印记》中就注意到刘妍在书中“并不是写花,她是写人,写生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写游走期间的感受”,这一特点在《花城味道》中得到更明确的展示。收入集子里的文章,多是作者近一两年发表于各大报刊的作品,有些还是全国征文的获奖作品。书名《花城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她是写味,即广州的饮食为主,但首部分“花时间”却是写花的,其实也很切题;花城的味道,当然得从花说起。而且广州的花,也确实是广州味道之重要一种。鲜花入馔,广州有久远的传统,干花煲汤,更是重要的保留菜单。比如霸王花、金银花等,都是上好的煲汤材料。特别是广州的市花木棉花,每当花季一过,朵朵坠落,捡拾者众,晾晒亦美,晒干后煲汤,喝起来更美——广州炎热潮湿,木棉花煲汤祛湿而不伤身,极佳!而将黄花铃木满树的黄花,比作挂树的黄埔炒滑蛋,更是神来之笔。整体上看,文章的书写主题鲜明,但节奏跳跃,时时于不经意间带给人惊讶的转折。以《荷风拂面》为例,貌似写的是南沙东涌的荷花,实则写的是像陈老、许老一样能将花融入生命中的人。刘妍说正是因为有画家、摄影家对荷花的爱护与眷顾,荷花才有了更多的韵味,其实从另一方面讲,人也因花的滋养,生命更加多彩。行文至此,当作者感叹“南中国海习习海风,夹杂着两千多年来粤人"敢为天下先"奋勇搏击力争上游的精神基因,粤人前赴后继,从未懈怠。用画笔用单反用手机记录变化中的一切显然是不足够的”时,本以为文章结束了,谁知作者却“煞风景”般地写到了与荷花各种相关的吃,莲子糖水、莲子羹、荷叶蒸排骨、莲蓉月饼、莲藕排骨汤……当我们正感叹她的书写是否突兀,她早已又在“吃”与“看”的行程中走远了,抱回家的水瓜,开在农业公园里的格桑花都聚拢到其笔下。看着作家如此“无章法”的写作,真为她捏了把汗,不知文章将落脚于何处。但当读到结尾,看到作家超越现实看向历史深处的目光,才不得不感叹其将诸多看似不相关的人与事串联起来的高妙,那就是“我们与前人,不变的是对那片海那片星空的向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总要附着在具体的生活样态上,才能愈发地光彩照人。刘妍对多样生活的描述,恰恰是对历史精神的一种空间再现。于是我们发现,集子中的“花时间”讲的不止是自然界中的花,更是生活中肯花时间去赏花、爱花,将花融入生命中的人。
写真正的广州饮食味道的第二部分“品五味”,也比通常的写作更切实有味。当下的饮食写作,多是凭大吃四方的经验,将所食夸张一番,以博吸睛之效。刘妍则有异于此,她到处“觅食”,既有天性使然,也是“食在广州”的氛围使然。而其所觅,不在乎奢华,不在乎奇异,而在乎寻常却能出味的饮食,故有时小巷深处别致的炭火鸡煲,才真正令人啧啧有声,流连不绝。作者笔下的“品五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吃,而是吃的态度与讲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讲究。不管是《恩宁路炭火鸡煲》还是《糯米猪肠》表达的何止是一道美味?正如当我们在耐心等待炭火烧制清远鸡时,正是“广州人骨子里追求"慢生活"的侧写”,是“骑楼下喝茶小聚的延伸”。这道菜带出的不止是味蕾的刺激,更带出了百年老街的靓丽风景。她出去觅食,也回家自烹,令读者更觉别有风味。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人文工作者,她也不自觉地时时挖掘当下饮食的历史文化渊源,特别是疍家菜的渊源。疍家是最善于将普通的菜肴做出别致的风味,比如艇仔粥,比如紫洞艇菜,民国年间沪港的粤菜都以之为招徕。
同样地,如果说“花时间”与“品五味”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叹世界”则容易抒情了,但在作者那里,写出的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不管是既相夫教子又追求自我的雅姿娘晖姐,还是人生精彩如画的徐南铁先生,作家都没有过多地从概念上书写他们的精彩,而是于零零碎碎的记述中描画出彩的人生。当然,她也将这种赏花觅食的情怀引入生活的日常,使笔下的日常显得有滋有味。或者可以说使自己也成为一个有味道的人,雅一点表述就是有情趣和情怀的人,或者使生活使人生散发出一种诗意。其实这种诗意乃是缘自她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她以前在报社做新闻采编工作,采访过汶川、玉树地震,经历过南方冰灾、矿难、水灾。做新闻记者的特殊经历,使她有了广泛的接触了解,也有独特的视角。然而如何将这些了解转化为抒写优势?为此她不懈努力,不断进修深造,更用积极的写作来体现。
新闻推荐
清远市家政服务超市:疫情防控期间坚守诚信底线义务为企业小区消毒服务服务面积6600平方米
近日,两家家政企业为清远市相关单位、小区提供免费消毒服务。通讯员供图清远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彩霞身穿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