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强表示,手术最大的挑战是人工血管与患者自体血管间的吻合。
近日,清远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成功完成该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这标志着清远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迈上新的台阶,成为清远市首家独立开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医院,也是清远唯一全面开展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全部技术的医院。
植入即穿型人工血管85岁尿毒症患者5天后可用于血透
据了解,在我国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而在血透前,医生会为患者建立一条可供血透时穿刺使用的血管通路,这就是动静脉内瘘。但由于部分尿毒症血管严重硬化等原因,常规的动静脉内瘘有时也难奏效,对此,清远市民林老伯就深有感触。
林老伯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年龄85岁,今年3月被确诊出患尿毒症。刚开始,林老伯使用右颈内临时血透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考虑到患者高龄,双上肢前臂血管细小,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功率低,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薛志强建议,可以通过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方式建立血管通路。但普通的人工血管植入后,必须等至少4到6周后才可以穿刺使用,进而开展血透。同时,需要长期留置临时导管,生活不便及容易感染,建议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即穿型人工血管的优势在于术后血管很快就可以使用,同时该人工血管的内层具有肝素涂层,可以预防早期的血栓形成。
近日,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林老伯成为了清远第一位接上即穿型人工血管的患者。手术5天后,林老伯开始利用人工血管内瘘开展血透,效果都达到预期。“这标志着此次即穿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非常成功。”薛志强的脸上露出微笑。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薛志强介绍,常见的血管通路包括:血液透析临时导管,血液透析隧道式血液透析导管,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良好、顺畅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AVF是首选。但随着血管通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明显延长,而AVF有一定使用寿命,最终前臂可供AVF的血管枯竭。
人工血管缝合难度大
对医生技术要求更高
薛志强说,特别是一些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比如血管弹性差、短缺、闭塞、多次手术失败,以及重新造设标准内瘘比较困难的患者如糖尿病者,伴有动脉硬化的高龄者或血管较细者,人工血管出现可弥补AVF的不足。但普通AVG建立后要4周才能使用,随着医用材料的更新换代,最新出现的可即时穿刺人工血管,避免了中心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或直穿,减少了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和直穿导致的并发症。
据了解,ACUSEAL硅胶人工血管是专为透析通路研发的一款可即时穿刺的人工血管。这款新型的人工血管有三层结构,外层是膨体聚四氟乙烯,内层是带肝素涂层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中层是低渗的硅胶层。由于硅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穿刺拔针后惯性回弹可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这种即穿型人工血管术后渗血少,水肿程度轻,患者痛苦少,而且弹性好,血流充足,便于穿刺,可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穿刺。对于无条件行自体内瘘的患者,即穿型人工血管可替代临时导管或长期导管直接进行血管移植,避免频繁或长时间颈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损伤中心静脉,拓宽了治疗选择,为长期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
薛志强表示,开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最大的挑战是人工血管与患者自体血管间的吻合。即穿型人工血管的直径较宽,粗细跟一般的签字笔差不多,进行血管吻合时,所用的针线直径只有头发的五分之一不到,非常纤细,吻合时需要围着血管四周缝30~40针,每两针之间的间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对主刀医生来讲是个很大的技术考验。
据了解,清远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的专科,是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该科室自2015年开始开展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近年来人工血管的技术已非常成熟,由薛志强带领下的血管通路团队,目前已独立开展所有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达省内先进水平,可以为透析患者提供通路建立、并发症的维护等一站式服务,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带来安全与保障,保障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畅通。
文/图:何京鸿彭可明刘秋宜
新闻推荐
阳江籍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提出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