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磁浮建设有序推进。8月5日,中铁十一局工人在清远磁浮银盏温泉站施工作业。
■8月6日,石家庄一家工厂忙着赶制体育用品出口订单。
■贵州多举措助力文旅产业“疫”后复苏。2020年8月4日,苗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西江盛典》。
■今年暑期,内蒙古呼伦贝尔通过暂行周末2.5天弹性休假工作制度,发放旅游、餐饮消费券,景区推出优惠促销活动等措施,提振当地旅游市场。
■工业番茄迎丰收。在新疆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农民用装载机装运番茄。
■羊绒企业赶订单忙生产。8月6日,在位于河北省清河县的河北利意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工人在缝制羊绒衫。
■中欧班列(成都)运行稳定,这是8月5日拍摄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无人机照片)。据成都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消息,今年1至7月,成都开行中欧班列近1200列,同比增长58.6%。今年以来,面对罕见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全国复工复产进度如何,暑期出行情况怎样,餐饮娱乐消费是否逐步正常?
新华社记者通过在全国各地调研采访发现,韧性与活力——正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
复工复产扎实给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宏观政策及时有力精准——从1月底2月初起就谋划出台一揽子对冲政策,仅复工复产政策就包括8个方面90条措施。41个工业大类中,二季度有超过半数行业实现正增长。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3月份以来,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反映市场主体效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二季度同比增长4.8%。
供求循环逐渐畅通恢复——4月份起生产端恢复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自5月起连续两个月正增长。二季度需求侧情况开始好转,市场消费逐月改善。
假期出行逐步升温
790万人次——7月2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创今年春节后单日客流新高。
铁路暑运自7月1日拉开帷幕,至7月31日时间过半,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7亿人次,环比增加3995万人次,增幅达24%。
进入暑运以来,铁路部门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实施“一日一图”,在主要旅游城市间加开旅游列车,引导人们避暑出游。
7月份,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7092列,环比增加564列,增长8.6%;日均发送旅客667万人次,较6月份日均增加128.8万人次。
同样的复苏也在民航中得到体现。
7月23日,民航航班量创疫情以来新高,实际飞行13059班,恢复至疫情前约八成;旅客运输量达127.28万人次,同比恢复近七成,客座率为73.57%。
随着出行回暖,旅游业也加快复苏。
“休闲经济”复苏脚步加快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餐饮业正在加速复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餐饮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已连续3个月好转。快餐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等行业经营恢复水平较高。
疫情发生后,线下影院、文艺演出等活动一度按下“暂停键”。近日,全国低风险地区的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各地文艺院团、剧场剧院也陆续“重启”。
二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6月份降幅进一步收窄,已连续四个月改善。
下半年已经开启,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系列部署为中国经济危中寻机、主动求变指明方向,全国各地聚焦“六稳”“六保”不断加力,刚刚遭受洪涝灾害的省份也在加快恢复生产。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国正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
本版图/文来源:新华社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廖温勃通讯员张灿城)对于高龄的肾结石患者来说,以往微创的取石手术也并不算“友好”——避免不了出血风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