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小军李亚强通讯员谢文
8月7日,雨后初霁,车行乡间,廉江市石角镇油房村的丘陵地间,遍野茶园,阳光照耀,油绿发亮。茶园边小河旁,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庭院间小孩在玩耍嬉戏,广场前农闲的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
记者了解到,这条昔日落后的小乡村,近年来,在村老支书邓春光的带领下,利用荒坡地种茶300多亩,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向了小康生活。
革命老村旧貌换新颜
驾车驶入油房大窝坦移民新村,眼前一条条硬底化村道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小庭院里瓜果飘香,绿荫广场内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篮球场里年轻人挥汗如雨角逐竞技,广场里中老年人打开了音箱,跳起了广场舞。
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低矮的茅房,泥泞的村道。据了解,石角全镇7万多人,其中移民4万多人,是广东省移民大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支持建设鹤地水库,解决雷州半岛干旱,村民纷纷搬离宝贵的家园。不少难离故土的村民就在水库边的荒山脚下搭起茅草棚,建起泥砖瓦房,开始“耕山捕鱼”的移民生活。油房村就是这样成为了移民村庄。
从1998年以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过亿元,目前石角镇已先后建成异地搬迁的移民新村10条,就地改造的移民新村,如大窝坦移民新村等30条。同时,油房村根据上级要求,按“向圩镇发展,向交通要道搬迁,拆掉旧村场就地新建,种果建房一体化”的“四种模式”,加快移民新村建设和危房改造步伐。按“四通五改六进村”的要求标准、民办公助的方式统一建设,村里文化娱乐、排污、饮水、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使移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小茶叶带领村民致富
油房村地处九洲江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油房村下辖13条自然村,(转封2)(接A01)其中有10条村被列为解放战争革命老区村庄。油房村多为荒岭,过去,农民多以捕鱼、养鱼、耕田为主,生活水平较低。
“油房村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怎样才能利用好山水资源,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石角镇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油房村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村民们大力发展种养业,把一道道河埇围建成塘养鱼,塘边养猪,猪舍周围的坡地种荔枝,还在荔枝树间种西瓜。
油房村产业多起来了,村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了。但油房村却始终缺乏主要产业。2013年,油房村老支书邓春光在种植茶叶赚得第一桶金后,主动育苗,免费供给村民,并积极推动村民流转土地集中种植茶叶。一开始村民对种植茶叶能否盈利,持怀疑态度。为解除村民的疑惑,邓春光主动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在邓春光的带领下,如今,油房村及附近的蕉坡和洞滨村民150多户,利用荒坡地种茶300多亩,还成立了油房茶园合作社,注册“迎贵茶”商标,有红茶和绿茶两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一条龙模式。
2019年,油房村再连片开发100亩土地种茶。湛江市移民办也大力支持,为当地群众拨款进行土地平整。如今,单是种茶一项,油房村种植户便人均增加年收入6000多元,还带动了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植专业户在该村也不断涌现。
群众感叹幸福感大提升
“过去种一亩荔枝,年利润大约3000元,如今种茶一亩年利润可以达到8000元,收成好时,亩年利润甚至高达12000元,种茶收入高了,钱袋子鼓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越来越高了。”邓春光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农家,小时候家里贫苦,没有钱读书。尽管生活贫困,但邓春光从未放弃过努力改变生活,随着茶园种植的不断发展,1999年,邓春光家里就盖起了4层半的小洋楼,还培育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儿子也积极参与到茶业创业中,推动迎贵茶“触电”“触网”,让家乡茶叶远销全国各地。
油房村民黄培一直在家务农,由于缺乏技术和和对农业市场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生活困难。近年来,他在邓春光的带领下,种植了10亩茶,年收入从原来的两三万元升至10万元,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如今,黄培家里也盖起了4层的小洋楼,并购置了小轿车。看到家乡茶业发展兴旺,黄培的儿子从珠三角返乡跟着父亲种植茶叶,准备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
“我们世代务农,没想到如今还能凭借着种茶叶赚到钱,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带头人邓春光!”黄培说。
新闻推荐
佛冈一建筑工地安装有喷雾降尘设施。程浩摄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改善全县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确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