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发热门诊是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也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关口。梁素雅摄
又到岁末年初,跨年寒潮强势来袭,清远气温“跳水”一路降低,伴随着呼吸道疾病高发,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哨点”,发热门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视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发热门诊如今压力倍增。
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身穿严密闷热的防护服,就像蒸桑拿,一天下来脸上留下深深的口罩印痕。而夜幕降临后,寒潮来袭,他们又要面临刺骨逼人的寒气,一口气贴上4个暖宝宝。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清远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身上,聆听发热门诊的医患故事。
“外行”的神经内科医生何静薇:
“最冷时甚至贴上4个暖宝宝”
何静薇原本是脑科三区的主治医师,接到电话通知时,她在出诊。2020年2月21日,培训结束,何静薇开始在发热门诊工作。
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家里也让她放心不下,担心婆婆一个人要在家带两个小孩,忙不过来。
“那时候最纠结的就是回不回家的问题。”何静薇说,小女儿那时才1岁多,想到女儿还小,她还是决定回家。为了做好防护工作,她一天下来要更换4套衣服,在家洗完澡才敢戴着口罩接触小孩。
何静薇不是呼吸科出身,刚到发热门诊时,对一些发热原因和抗生素的使用不太熟悉,一些不懂的问题发在工作群里,同事们都会很积极快速解答,“还告诉我防护服怎么穿既符合防控要求,又会比较舒服”。
一个班次是4.5—6小时,如果中间去厕所,就需要重新穿戴一套新的装备,为了节约防护服,何静薇一进病区,就不敢多吃东西、多喝水,甚至用上了尿不湿。
12月天气寒冷,发热门诊团队女生偏多,何静薇和其他医生便轮流购买暖宝宝,放在柜子里,一起使用。最冷的时候,何静薇甚至贴上4个暖宝宝,然而暖宝宝只能维持2—3个小时。“尤其是下半夜的班,更冷。”她说,夜班只有在不忙的时候才能到外面有暖气的诊室取取暖。
“之前穿防护服是闷热,现在是很冷。”何静薇说,由于气流、通风等需要,医生的诊室是没有暖气的,而防护服虽然密封性很好,但是很薄,“最近交流最多的就是怎么穿会更保暖。”
“一直在发热门诊,我也拿了一些课件放在诊室里,有空的时候多看看。”何静薇说,神经内科的病很复杂,如果不经常复习,忘得也比较快,只能平时多看、多复习。
团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田婧:
“患者的道谢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刚轮完科回去科室,又出来了。”团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田婧说。得知自己要去发热门诊时,田婧并没觉得突然,“我本身就是呼吸科的医生,而且去发热门诊之前,我是想报名去武汉的”。
发热门诊接诊的包括接触过中高危地区人员的、从外地来的、发烧的、没有症状却担心被感染的……焦虑是留观病区患者普遍的情绪。“有一名30多岁的男患者,有发热、外地接触史,到病区后情绪紧张,他说怕万一确诊了连累家人。”田婧说,为了舒缓患者情绪,当晚与其聊天不停安抚患者情绪。“患者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离开医院前还和我们道谢,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部分患者病情比较重,精神状态也不好,田婧表示,最担心患者的病情进展,因为要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才能去急诊。
受疫情影响,许多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咳嗽的患者都来到发热门诊就诊,最忙的一个月,田婧一共接诊了614名患者。“到了交班的时候,还有患者没看完,上一班的医生都很乐意留下来帮忙看诊,有的加班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田婧说。
随着气温不断走低,呼吸道疾病高发,一些地区出现疫情反弹情况。现在整个团队对防控的制度和措施都已经很熟悉,在田婧看来,不管发生什么,团队都可以很好地应对,“这里是第一关,我们一定要把好关”。
2020年2月12日轮岗至今,在发热门诊的大半年时间,田婧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通过这次疫情,医护人员都尽职尽责地对待患者,医护人员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更坚定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和使命。
取样“炉火纯青”的护士李雪梅:
“患者的尊重和理解,是冬天里的一丝温暖”
“当时条件没那么好,去的时候只有一个雨棚,设备、硬件设施也是比较简陋。”李雪梅是在发热门诊时间最长的医护之一,也看着发热门诊逐步规范化、设备化,从雨棚到集装箱,到现在区域划分细致的板房。
“培训完第二天就上岗,根本忙不过来,更不会有时间有什么恐慌心理了。”李雪梅告诉笔者,2020年1月31日到发热门诊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她在酒店住了将近2个月,其间都没有回家。
李雪梅在发热门诊一直负责咽拭子取样工作。她说,现在入院患者都需要先到非发热区取样筛查,非发热区一个班最多有约200名患者需要取样,“除了在体检中心做体检的,剩下的都是在发热门诊做”。
2020年2月的一天晚上,李雪梅上着夜班,看到一对刚取完样的老夫妇坐在诊室外的露天椅子上。李雪梅劝他们赶紧回家休息,但是老人却回答,“检测结果没出来,小区保安不给进”。
“只有我们快速取样、结果快点出来,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才不会受影响。”李雪梅说,检测速度也在加快,过去需要24—48个小时,现在6—8个小时就可以拿到结果了。
“大家都穿防护服,有时真的认不出是谁。”李雪梅说,相熟的同事可以通过听声音、看眼睛来辨认,但刚转科来的护士,还不能认全,有时候看排班才知道一起上班的同事是谁。
发热门诊护理团队目前有28人,大多是“90后”,年轻和热血是这个团队给李雪梅带来的最大感触。如果工作上有一些小事没有做完,相互之间都会帮忙,李雪梅说,“虽然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科室,但合作起来很融洽”。
“很多患者对我们说声谢谢、辛苦了,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赞美。”李雪梅说,患者的尊重和理解是寒冷冬天里的一丝温暖。
主动请缨的退伍军人江沛坚:
“不管是打枪,还是打针,都需要很细心”
“其实我还在轮科,准备轮完了就去发热门诊。”江沛坚说,他是自愿报名到发热门诊的。
江沛坚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2015年退伍时获得“优秀士兵”称号。3年后,在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进入清远市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他说,和想象中的护理差不多。
疫情初期,江沛坚报名参与援鄂,由于资历不足,他未被选上。后来,他又报名到发热门诊,经过培训,2020年3月10日,正式在发热门诊工作。
有过部队生活经验的江沛坚,在发热门诊适应很快,相比团队的其他同事他“更能熬”。
2020年3—11月,江沛坚主要负责患者咽拭子采样。一次取样时,江沛坚遇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家属没有提前告知病史,取样过程中,小男孩将取样的棉签咬断,后来在家属的协助下才完成取样。“以后不管是取样还是其他操作,还是要提前了解一下患者病史。”江沛坚说。
江沛坚也提到,在部队里学到的礼节礼貌、耐心、责任心及军人绝对服从命令的纪律性等,对他从事护理行业都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是打枪,还是打针,都需要很细心”。
新闻推荐
清远市政协常务委员、民盟清远市委员会秘书长张彦斌深入一线“深调研”关切民生“鼓与呼”
市政协常务委员、民盟清远市委员会张彦斌近照。自担任清远市政协委员以来,张彦斌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