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70周年。70年来,中巴“铁杆”情谊历经考验、历久弥坚,已发展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铁兄弟”的情谊是怎样炼成的?
22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巴经济走廊前特使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扎法尔表示,中巴两国都是彼此邻国中关系最稳定的国家,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大幅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短缺问题,巴基斯坦民众能切身感受到。
曾在中国有数十年的生活经历,去过中国所有的省份和大城市,扎法尔是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也见证和推动了中巴友好关系。在中国生活期间,中国人民的友好对待让他倍感温暖。他觉得有义务向巴基斯坦人讲述真实的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扎法尔还在广州有过8年的生活经历,他的双胞胎儿子就是在广州出生的。“我对广州很有感情,也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他说,在广州生活的8年,让他养成了“广东胃”,他很喜欢广州的早茶和点心。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赵晓娜实习生赵慧琳
人物档案
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曾任巴基斯坦驻北京大使馆经济和商务参赞、巴基斯坦驻上海总领事、中巴经济走廊特使,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卸任中巴经济走廊特使后,为促进中巴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成立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组织。
“见证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
南方日报:今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您认为,中巴“铁兄弟”的情谊是怎样炼成的?
扎法尔:从地域上看,巴基斯坦共有4个邻居,中国、印度、阿富汗和伊朗。这4个邻居里,唯一一个与巴基斯坦关系一直很好而且越来越好的,就是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历来是不干涉别国内政,而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巴基斯坦的合作和援助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很多帮助。
从最早的连接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到巴基斯坦的重机械厂、电子厂,以及我们国家第一个水泥厂都是在中国的协助之下建成的,再到后来的核电厂、军事、工业等,合作范围越来越扩大。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在外交领域也一直在支持中国。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巴基斯坦有多少能力,就提供多少协助和帮助。
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也深深印在两国老百姓的脑海里,两国民众在交往时,也对对方表现出极大的善意。
南方日报:您曾经担任中巴经济走廊特使,您如何看待中巴经济走廊在双边关系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扎法尔: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我从1998年到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做经济参赞就开始接触了,后来到了上海,担任巴基斯坦上海第一个总领事。
2015年,巴基斯坦和中国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合作框架协议,政府又邀请我担任中巴经济走廊特使。巴基斯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重视程度是很高的,也是全球唯一任命一个专员来负责的国家。
对巴基斯坦来说,“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是很新鲜的概念。在任职期间里,我见证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在双方政府的支持下,双方完成合同签订、技术谈判、融资问题等,企业以项目或者投资的方式,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常高的质量完成,这是不可想象的。
在巴基斯坦很多公民都知道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好处,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4年以前,巴基斯坦严重缺电,每个大城市里面都会停电。巴基斯坦的夏天很长,基本上从3月份就开始很热,一直持续到9月份、10月份。现在巴基斯坦温度普遍在38℃-40℃,最高的时候可以到42℃-44℃,这样的天气,没有电,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很难受的,工业生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通过3年的努力,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巴基斯坦全国基本上不停电,我觉得这一点足以证明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对巴基斯坦所带来的好处。
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国人
南方日报:70年来,中国人把巴基斯坦人民亲切称为“巴铁”,而在巴基斯坦,中国人也被友善对待。您一直致力于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在您的亲身经历中,中巴友好关系在民众中的体现是怎样的?
扎法尔:这里的故事特别多。我这个人比较爱说话,在广州上学的时候,我通常会买一张公交车月票,从早上开始,坐上一天全城转,和别人聊天,这样把中文一点点练习起来了。
这个习惯延续了很多年。我在公交车上,很多人问我,你是哪个国家的?我说我是巴基斯坦的,很多中国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巴基斯坦好朋友!”,这是普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表达。
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1977年的春节,我的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包饺子。当时中国的工资水平是很低的,买肉、粮食、食用油、鸡蛋都是要凭票的,有钱可能也买不到。
老师当时跟我们讲了一件事,今天做饭的锅是新买的,因为你们是伊斯兰教的,我怕对你们的宗教不尊重。当时,我们都非常感动。当时那么困难,经济条件那么差,那顿饭不知道是老师攒了多久的票换来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我的脑子里一直记着,不会忘记。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是值得佩服和尊重的。我认为中国人比较友好,但我经常感觉,中国人对巴基斯坦确实是最好的那一个。
南方日报:今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您如何看待未来中巴关系的发展?
扎法尔:中巴两国友好关系未来还会持续。不过,巴基斯坦一些政府官员和新闻机构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西方媒体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越来越多,巴基斯坦这部分人是用西方国家的眼睛来看中国的。
在巴基斯坦,有一定知识和影响力的人,对西方国家非常熟悉,受到西方国家很大的影响,但对中国又缺乏深入的了解。巴基斯坦一些政府官员到了中国,除了研讨会、购物、吃饭,对中国的了解局限在长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他们很少有机会跟普通的老百姓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接触。
如果让他们看到中国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中国的老百姓对生活满意不满意,工资水平从原来的40块钱涨到什么水平了,情况是不是会更好?所以我成立了一个“读懂中国”的组织,想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对巴基斯坦有影响力的人。
我在中国生活过那么多年,对中国的了解可能也不够,但我起码去过中国的每一个省会和很多大城市,也接触了很多中国朋友,见证了中国的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再到2000年以来的发展。我认为我要跟巴基斯坦讲中国的故事。这个工作我必须要做,不管影响多少个人,10个人20个人,都是成果。
对广州有感情和美好的记忆
南方日报:您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有过生活经历。您对哪个城市印象最为深刻?
扎法尔:我在广州有过8年的生活经历。最早是在1976年,我在中山医学院读了6年书,后来到了1989年,我又作为一家国际银行的代表在广州生活了两年。我对广州很有感情,也有很多美好的记忆。
这里有我的母校,有我的朋友、老师和同事。我最喜欢吃广州的早茶和点心。我的女儿在那里读了幼儿园,我的双胞胎儿子是在广州出生的,他们护照上的出生地写的是广州,这时时提醒我们和广州的关系。
我刚到广州读书是1976年,广州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没有高速公路,汽车也很少看到,白云宾馆是全国最高的楼。我用侨汇票买了一辆摩托车,我骑着它去了广东省内很多地方,中山、珠海、东莞、清远等等都去过,那时候中国的工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这些城市很美。
后来到广州工作,我所在的银行在中国大酒店办公,我们租了后面的房子,那时候广州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通往佛山。那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几乎转遍了广州所有的公园,植物园去得最多。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珠海拱北的免税店,购买洗头水这一类生活用品。
我上一次到访广州,是在2020年的11月,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我见证了广州自1976年以来的发展。
新闻推荐
清远加快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建设 积极探索“连樟标准”和“广清一体标准”
立夏过后,天气渐渐炎热,驾车从汕湛高速三坑出口沿着产业大道前行,8.5公里的乡村振兴精品线路依次铺开,窗外村道整洁、田间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