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峰先生
常秀峰作品《知音》,1949年。
晶报记者 谢晨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朱屺瞻、李苦禅、陆俨少、宋文治、唐云、吴作人、赖少其、邵宇、黄胄、程十发、应野平、关山月、吴冠中、周思聪、岑学恭、启功等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中有的多次造访深圳,在这里写生和创作;有的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联展;有的甚至移居深圳,在这里走完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2006年,92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先生悄然从香港搬到深圳盐田隐居,直至2010年离世安葬于深圳,应是目前已知年龄最大的艺术名家留驻深圳。他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着深厚而博学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徐悲鸿、丰子恺、溥心畲、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等艺术大师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此外,作为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印的艺术家,常秀峰的画作既借鉴印度绘画的方法,又在此基础上融合中国的绘画传统,具有艺术史的独特性。
在他去世8年之后,今天,“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这也是常秀峰的书画作品第一次在深圳展出。
他对中印艺术融合有开拓性贡献
常秀峰自幼读古书、爱绘画。他1945年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兼工诗词,受到过徐悲鸿、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傅抱石等名师的教导和奖掖。之后受其叔父、我国著名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先生以及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于1947年赴印度留学。留印期间,他师从印度复兴派代表画家、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因此,展览以留学印度的时间为界,分为负笈雪泥(留印前)、天竺求道(留印期间)、鸿雁归来(回国后)三个部分展出常秀峰创作的中国国画、印度画、素描写生、工艺设计稿、书法等共计130余件作品。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聪丛表示:“当前学界对20世纪艺术的主要认识之一来源于大批留日、留法学生。他们所持的思想、方法、观点、路径以及人生际遇不尽相同。常秀峰基本上是在这群艺术家中留学印度的唯一标本。对丰富20世纪艺术的整体面貌非常有价值。"不仅如此,常秀峰是很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带着中印绘画交流及融合的使命留印学习和工作,在创作研究领域,将中印艺术进行交融。
策展人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宋珮介绍,不同于以往艺术家个案展示,此次展览翘掉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将常秀峰的艺术放在中西艺术比较的语境之下,使其作为一个艺术代表,展示了特殊时代下的独特性。
“二常"书信同时展出
贯穿常秀峰一生,对他最重要的一个人,莫过于他的叔父常任侠。王聪丛介绍,二人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是只差11岁,亦师亦友。常秀峰先生在入国立艺专读书、留学印度等重要人生节点上,都可以看到常任侠对其的影响。
常任侠在1945年应印度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这个时期,常秀峰刚从重庆返回南京,创作了早期的代表作《现代艺术之命运》,从展厅的这幅画可以看到,他将自己的家国情怀、对自身和艺术命运的迷茫和追寻都寄予画作之中。
本次展览中,常任侠、常秀峰往来书信也同时展出,从信中可以看到,“二常"在人生经历、思想和艺术创作、为人处世上的交流过程。比如,常任侠写给常秀峰先生的信件中,谈到“叔虽八十,尚思为国努力,钻研学术,学院虽不设讲席,但吾将公开面向全国作学术报告,活着为了工作,不甘寂寞也";而常秀峰在日记中谈到留学印度,学习艺术的使命时也写道:“假如我达不到目的,我无面目回去见祖国的师友父老的"。
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
常秀峰的一生经历曲折传奇,不仅在书画方面,篆刻、竹雕、碑帖,甚至于对其他的艺术门类都有建树。他的儿子常筝告诉记者,父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从小读私塾出来,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众多领域的广博修养;一方面忧国忧民,投身于家国而无悔。
常筝表示,回国是常秀峰最大的愿望,2006年搬到深圳之后,每天都坚持绘画刻图章,“父亲画画很安静,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画到废寝忘食。但他很健谈,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回忆在印度的旧事。"
更多内容请见“全橙"App
新闻推荐
词中有月月有怀思在古代,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诗人总爱对着月亮吟诗作赋,抒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