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常俊卓
“老有所养”不仅是社会的热切期盼,也是党的十九大绘就的“美丽中国”幸福愿景。深圳将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融入城市文明建设,串联起一个个暖心故事,涌现了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也为下一步继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绘就了更美图景。
南山白石洲东社区,天气晴朗的日子,居民们总能看到一名九旬老人由人搀扶着在社区里散步。老人叫吴金枝,膝下无儿无女。陪伴在侧的是与她非亲非故的邻居陈超和张冬燕夫妇。24年前,陈超夫妇了解到吴金枝病痛缠身等困难后,主动承担照顾其日常起居,学习量血压、打胰岛素,当老人遭遇股骨颈骨折需长期卧床时更是精心护理、翻身拍背、从未发生一次褥疮感染,以至于医生以为他们就是老人的亲属。做一件好事情不难,难的是24年如一日。2018年,陈超夫妇获“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深圳敬老爱老模范”表彰。
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失智老人的呢喃、呼唤中,护理员胡秀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2002年开始把青春献给“夕阳红”,这名年轻的姑娘努力让失能失智老人活得更有尊严。她努力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养老护理技能,认真实施干预项目,为2000多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优质专业服务,获授“2017广东最美养老护理员”表彰。2019年4月,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以“一中心四院(儿童福利院、康复医院、老人颐养院、社会福利院)”的服务框架,在养老、孤残儿童收养等领域跻身全国一流社会福利机构,获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据深圳市民政局统计,目前全市实际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超过120万人,其中户籍老人32万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圳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保障体系和积极实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融入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中,传承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发挥敬老爱老正能量,打造了“敬老文明号”“银龄行动”“银龄安康行动”等系列乐龄品牌,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殷殷敬老情,浓浓爱老心。新时代的深圳如何再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记者从深圳市民政局了解到,深圳将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包括基础设施、福利保障、精神文化等在内“走在全国最前列、具有深圳特色的养老1336服务体系”建设。
深圳将力争年内开工市老龄综合服务中心等民政“9+3”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年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引导和鼓励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组织养老机构参加全省星级标准评选,与境内外知名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长者助餐服务力争2019年底初步实现全覆盖;推动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争取列入全国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批试点城市;全年组织实施“民生微实事”6000件以上,其中包括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住宅适老化改造等服务,为老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和更专业便捷的照护;依托深圳“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出养老服务一卡通行的深圳智慧养老颐年卡;稳步提升老年人福利保障水平,老人意外伤害及意外医疗保险项目覆盖全市老人,敬老优待证实现全市通办,资助和培育社区各类老年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港澳福利服务提供商在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兴办养老机构,打造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试点,开展关爱服务等。
以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为例,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院长陶凤军告诉记者,继2018年12月开业和2019年4月收住首批老人后,该院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运营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办成国内一流品质的养老服务示范窗口和标杆单位。其中,服务流程方面将吸取1000多项标准化管理的精华,使养老质量有“尺”可度;引入“幸福老人计划”、文化大讲堂、临终关怀、生命教育、老年大学、第三方顾客满意评价机制等,打造“老有所乐”文化品牌。
新闻推荐
1994年,夫妻俩在深圳的合照。柏敏文/图每次当我翻阅相册见到这张珍贵的合影时,心里总会产生一股冲动。它见证着我们夫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