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东门步行街,远处是建设中的地王大厦
1949年,解放军进入深圳墟
20世纪70年代深圳戏院
1899年3月,英国政府和清政府在深圳勘界,图中背景为东门思月书院
20世纪50年代,宝安县人民公社成立,游行的队伍走到东门老街
20世纪50年代,深圳旅店
1986年,东门老街解放路南粤风情的老房子与首家落户中国的麦当劳
1979年,东门街景
1899年3月,“思月书院”门口,英国政府和清政府官员在此汇合勘界……一张穿越了120年光阴的老照片,为彼时的东门打上了历史的印记。
时光流转,位于东门文化广场旁这一坐标系尚在,只是旧貌换了新颜。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思月书院,最初,是水贝村张姓家族为纪念先人张思月所修建的私塾。如今,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并已是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与东门老街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无数深圳人记忆深处最滚烫的情感归处,也是无数个旅人抵达这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的打卡圣地。
深圳40岁,而成立于1979年的罗湖区东门街道办事处,与深圳市同龄。寻根深圳,必然从发源地罗湖出发,从东门老街起步。
让我们沿着时间轴深情回望: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深圳墟已是当时新安县的一个著名的墟市。1950年,改墟为镇,深圳老街正处在有着“边陲小镇”之称的深圳镇的中心地带。1957年,宝安县始迁于此,成为了当时宝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79年,“深圳”成为市名,深圳墟改称“东门老街”。
是的,东门老街,真实地记录着深圳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它是现代化深圳的历史阶段见证,是深圳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圳人永远的根。
今天,我们用刻着时光记号的老照片打开东门,从黑白到彩色,从低矮破旧的小屋到现代商厦,从迂回曲折的小巷到宽阔喧哗的步行街……在梦开始的地方,致敬深圳——时光不老,奋斗不止,永远年轻!
晶报记者 尹维颖 通讯员 李涛/文 东门街道办事处 廖虹雷 郑中健 何煌友等/供图
新闻推荐
深圳美生创谷科技创新园工联会主席罗天喜: 从满足职工需求出发 努力建设活力工会
罗天喜带领园区工联会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主题培训,走访园区企业,看望生病职工……这些年,罗天喜忙活的事情在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