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相继落户龙岗,片区高校资源进一步集聚。图为10月19日航拍的深圳国际大学园。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2019年12月,“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掀起深圳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日前,深圳市政协副主席乔恒利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监督性视察,督促建设单位加大投入提高效率,建设精品工程造福市民,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开展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或招标的有7个,分别是: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国深博物馆(暂用名)、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已完成方案设计招标,正开展建筑方案深化设计的是深圳创意设计馆;开工建设有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
深圳音乐学院项目用地选址于龙岗区国际大学园片区,北理莫斯科大学北侧、盐龙大道西侧,用地面积73777平方米。该学院立足深圳,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对音乐艺术类高端人才的需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功经验,借鉴境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学院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音乐艺术高等院校,填补深圳在音乐艺术领域的高等教育空白。
随着深圳音乐学院开始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起了“邻居”,一座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级名校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大学园正在龙岗崛起。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不断深入推进,作为东部中心城区的龙岗,正在演绎着一场城市与大学互动的协奏曲。
●南方日报记者崔璨
初次“牵手”国际名校
驱车行驶在水官高速上,临近龙岗中心城时,可见一栋风格迥异的中央哥特式塔楼建筑,这就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主楼。2019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学子正式入住永久校园,而他们的邻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已进入了收获期:首届本科毕业生在前一年的夏天走出校园。
“我1991年便来到深圳工作,但直到2014年位于龙岗的港中大(深圳)校区投入使用之前,总共来龙岗不超过三次。”即使很早就来到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和龙岗的缘分却开始得很晚。
在过去,深圳的发展呈现西强东弱格局:各类产业、资源沿珠江东岸和广深公路一路向西,从罗湖到福田到南山再外溢到宝安;而作为深圳的东翼,龙岗在“西强”中长期处于“东弱”的后发地位。
2011年,伴随着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龙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地铁三号线等多条交通线路的建成,不仅让龙岗不再遥远,还为这里留下了16平方公里的大运新城。
2013年,龙岗提出了“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抓住深圳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要打造国际大学园的设想,并在龙岗区核心地段大运新城片区,划出2.6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来建设国际大学园。
2013年3月,经过多轮磋商,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了最终协议,并组成港中大(深圳)理事会,由港中大与深圳大学各委任8人组成。2014年4月28日,港中大(深圳)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经深圳市政府选址确定,港中大(深圳)最终落地龙岗大运新城。这便是龙岗与国际化名校的初次“牵手”。
港中大(深圳)落户龙岗也正式开启了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的大幕:2014年11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决定将大运新城2.66平方公里范围作为特色学院独立办学的集中建设区,命名为深圳国际大学园。按照规划,深圳国际大学园包括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时还配套建设有科研共享中心及院士村。
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思路
未来城市之间、城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落实到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却是深圳发展的一大短板。数据显示,深圳的大学生人数仅为广州的五分之一。
如何破局?深圳选择了和多所高校携手,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
国际大学园,无疑是深圳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重要承载区。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已相继落户龙岗,片区高校资源进一步集聚,并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式、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新道路。龙岗观察人士表示,未来深圳国际大学园有望成为全国中外合作大学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际合作大学集聚区,打造成深圳的“中关村”。
良好的环境与政策支持,加之高校集聚的虹吸效应,也让落户的大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港中大(深圳)为例,2020年,该校实施大类招生规模,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新增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国际大学园的毕业生前景如何?据港中大(深圳)信息显示,该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18%,75.73%的毕业生攻读世界名校的硕/博学位。升学的毕业生中,64.10%的学生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名的世界名校的硕士/博士学位。同时,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年薪高达14.13万元,近九成的学生就职于北上广深国内一线城市。
由于两所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的入驻,深圳国际大学园正成为学子报考的香饽饽:港中大(深圳)披露的2019年招生信息显示,港中大(深圳)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同时,录取生源质量持续在高位中稳步提升,绝大多数省市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排位在各省市考生前1%以内,理科在前1.5%以内。
打造东部“智核”
如今漫步在大运新城,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的龙翔大道及现代感十足的大运中心场馆和国际大学园,周边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社区配套完善。
国际大学园所在的大运新城,不仅是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城市新客厅”,也是龙岗区双核引领发展的“东核心”。而在大运新城,国际大学园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片区的“智核”,且通过辐射带动孕育着一个对标硅谷的创新生态圈。
几年前,不少人都预测国际大学园将会是深圳市智慧指数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看来,预言显然成真。公开数据显示,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所学校,目前已引进知名教师20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3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13名。
如果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智核,那国际大学园里也正孕育着中国的斯坦福。1986年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就于2017年6月在深圳成立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信息科学研究院。这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表示,自己任教的港中大(深圳)或将“成为中国的另一所斯坦福大学”。
围绕着智核,龙岗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仅在港中大(深圳),就先后建成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从科研成果排名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团队是世界最活跃的机器人学术研究团队之一,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计划,在航天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已经成功研制了30多个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成果世界领先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有力地带动了创新平台等人才载体,更助推龙岗迈向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9年,龙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9500亿元,逼近万亿元,增长15%,占工业总产值的82.4%。2019年,龙岗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4家,省市创新平台35家、市10大基础研究机构2家……
■相关
深圳音乐学院助力龙岗
打造文化艺术教育高地
今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发布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关于深圳音乐学院选址方案与规划设计条件及使用基本生态控制线说明的公示”(下称“公示”)正式对外发布。
资料显示,深圳音乐学院是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是龙岗建设深圳特色学院、打造文化艺术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国际大学园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项目。
据悉,该项目选址方案、规划设计条件研究及使用基本生态控制线说明已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议审议通过。根据《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规定,按程序予以公示。
根据公示附图显示,深圳音乐学院项目用地选址于龙岗区国际大学园片区,北理莫斯科大学北侧、盐龙大道西侧,用地面积73777平方米。另根据规划设计条件,地块面积为73777平方米,用地性质为教育设施用地(高等教育),总建筑面积为105022平方米,建筑指标以发改批复为准。
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绿化覆盖率、建筑间距、建筑退线、车位数等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予以控制。项目用地西侧预留宽度7.5米的校园道路,未来结合国际大学园校园规划予以落实。项目用地内原水管两侧10米、河道水域外延8米范围内应按蓝线相关规定进行保护。
据悉,深圳音乐学院项目立足深圳,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对音乐艺术类高端人才的需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功经验,借鉴境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学院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音乐艺术高等院校,填补深圳在音乐艺术领域的高等教育空白。
深圳音乐学院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教室、实验实习用房、图书馆、会堂、学生宿舍、食堂、教师生活用房、表演场地(包括可举办国际A类音乐赛事的700座剧院和500座音乐厅,以及200座观摩排练厅)以及专职科研用房(音乐科技中心、音乐管理中心、音乐治疗中心、音乐社会学中心)。
新闻推荐
龙岗区实验学校校园风景。在繁华闹市的幽静一隅,有一座古朴的学校,砖红色的外墙,别具一格,在喧嚣中独享沉静。学校之外,人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