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静娴)“当务之急,是在"十四五"期间不再新批煤电项目!”3月27日,在北大深圳论坛上,谈及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路径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做出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经济学与气候问题有何直接关系?樊纲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按照斯特恩的说法,如果我们现在采取碳减排行动,那2050年全球气温上升两度的概率会在14%至30%左右,如果什么都不做,2050年全球气温将会有25%至50%的概率上升两度。为此,斯特恩的建议是拿出1%的全世界GDP来进行碳减排行动,就可能避免将来气候变暖造成的GDP5%至10%的损失。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樊纲介绍,当前,把还在发生的碳排放“中和”掉的主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植树,二是“碳捕捉”。他表示,“碳捕捉”现在能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十分有限,未来,这将是坚持用科学技术创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大路径。
樊纲表示,中国是煤炭大国,中国全部的碳排放量近八成是由煤炭能源消耗造成的,如果把已经准备起来、正在申请的项目都批准上马,还要再增加9%的碳排放。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3月25日出版的第6期《半月谈》刊发记者陆浩、杨淑馨采写的文章《名校生+高学历=好老师?》。全文摘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