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由于交通技术的落后,加上路途遥远的客观原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远没有今天这么频繁,但这不等于西方与东方之间就处于隔离状态。《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英国学者休·昂纳著,刘爱英、秦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欧洲现存的丝绸、瓷器、绘画、家具、建筑等具有中国元素的实物,为我们打捞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8世纪中叶时中国风在欧洲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回落、消退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领域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谓中国风,就是潮流、风潮的代名词,就如同好莱坞电影生产模式,成为一种刮遍世界的风潮。如果不是阅读该书,我们很难想象,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在不算短的时代,真真切切刮过阵阵的中国风。
欧洲刮过的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骛。中国风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中叶时中国风在欧洲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回落、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中国风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历史上,丝绸作为中国独有的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汉朝时,丝绸之路将中国、西亚、欧洲乃至非洲连接起来。制作中国丝绸的生丝和技术,转经叙利亚、波斯等地,随即进入罗马帝国。丝绸作为一种薄纱,色泽艳丽、面料通透而华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格外喜欢。欧洲人把穿戴丝绸作为一种荣耀,这应该是欧洲第一次刮起了中国风。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欧洲人对瓷器喜爱程度不亚于中国人
欧洲不仅刮过丝绸中国风,还刮过瓷器中国风。瓷器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欧洲人对瓷器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贝利尼和提香在15世纪之初合作绘制的杰作《诸神之宴》。画面中,女神、男神手里都端着中国明朝样式的青花瓷碗。这些瓷碗,居于画幅的中心位置,十分抢眼。这幅传世的世界名画,无形中也流露出中国风当时在欧洲的流行程度。
阅读此书不难发现:欧洲社会和文化领域刮过中国风的时代,也是古代中国国力在世界上强盛的时代。近现代以来,欧洲走向强盛,其思想与文化向外输出也极为强劲。面对从欧洲大陆涌入的思想文化,从晚清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知识界曾经出现过两种极端的论战,并深深地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走向。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其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我们不仅要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足马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之时,其复兴之路也就指日可待。(陈华文)
新闻推荐
赵静在惠州西湖看风景。赵静畅谈艺术之路。赵静接受《惠州日报》记者采访。4月15日在惠州市举行的“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