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孕期超过37周的刘丹(化名)前往火炬开发区医院做产检,因胎儿心率过快需要住院;当天中午被查出胎儿宫内窘迫征兆,随即接受剖腹产手术。21岁的刘丹,听力和语言均存在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用话语沟通,主刀医生陈玮第一次遇到这类特殊需求的病人。最终,手术顺利完成。事后,陈玮告诉记者:“面对特殊需求病人,我们更要冷静。”
记者范展颢通讯员杨秋雨
无法对话:赶紧用纸笔沟通
手术室、实施手术的医生和病人,都经过无菌消毒清洁。根据医学准则,患者亲属不能进入手术室,刘丹也不能例外。
刘丹的父母告诉陈玮:“女儿曾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写字没问题,用手机打字也没问题。”
于是,本次手术的医护团队将消毒后的便笺纸、水笔带入手术室。
“一切都很紧张,进展得很快。”火炬开发区医院产科医师陈玮回忆说,“孕妇做剖腹产手术,通常是做足检查,定好日期,医生从容不迫地准备手术、实施手术。然而,刘丹是因为常规产检突然送进来的。胎儿的胎心频率跳得太快,羊水偏少,容易造成宫内缺氧,在产科门诊医生的建议下,刘丹留院观察。到了中午,刘丹再被查出胎儿出现了宫内窘迫征兆,必须立即实施剖腹产手术。”
“觉得冷?还是觉得热”;
“觉得有点冷”;
“我让空调开了暖气,放心吧”;
“我有点胀痛”;
“这是麻醉的正常现象,请放心”;
“出生了,是儿子,6斤1两,你安心睡吧”;
“谢谢您”……
貌似平常的对话,一直在无声状态下进行。这是护士、刘丹用水笔写下的语句。
陈玮说:“这种状态,除了少数同事,其他医生、麻醉师、护士都没遇到过。几个同事担心忙活不过来,特意穿好装备、消了毒,走进手术室帮忙。”
从医心得:遇特殊需求病人,医护冷静做表率
“遇到特殊需求的病人,医护人员更要冷静。”陈玮分析说,从医生、麻醉师再到护士,冷静、专业、决断的表现,是一种表率,能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信心。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否则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
在陈玮十多年的产科从医生涯,她曾经给听力和语言障碍人士接生,也遇到过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行动不便的产妇。为听力和语言障碍人士实施剖腹产手术,陈玮还是第一次。
她说:“刘丹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写字麻利。我遇到过不识字的听力和语言障碍人士,那次只能再三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冷静,更冷静"。”
这是刘丹的第一次生产。由于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生产的恐慌、剧烈的阵痛、沟通的不便,一度让她紧张万分。
陈玮说:“我特别感谢过来帮忙的两位休班护士。一位同事跟刘丹写字对话,写满了整整两大张便笺纸。另一位同事蹲在地上,紧紧地抱着刘丹的左手,这是有效的肢体语言,让产妇的情绪保持稳定。”
新闻推荐
下关沱茶全国首场品鉴会现场。商报讯(记者范展颢通讯员黎虹摄影报道)8月26日,百年茶业品牌下关沱茶宣告重新启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