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院牵头成立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一级工业设计师曹利老师指导学生小家电产品设计。
由客户互联网下单,实时生产,依托机器人技术和视觉技术做到精益生产的机器人技术教学工厂机器人示范线。
魏加争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训练。2006年6月建校以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紧贴中山产业结构特点,布局了“一镇一品一专业”,与专业镇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覆盖度超过了90%,实现了“专业-产业”“人才-市场”的无缝对接,输送了大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先后荣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等荣誉称号。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这一重要论断,并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三个第一”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展开和具体化。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山职院如今开启了二次创业、内涵发展和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新征程,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教育、科技、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优势,以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添砖加瓦。
文/图马电李思玲何宇鸣晏飞
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心五趾”撬动中山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他强调:广东经济体系的突出短板是产业体系问题。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
省委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指出:“中山过去以专业镇发展、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支撑了一个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这种优势主要是依靠内部的高效分工和整体的规模效应。但是在今天,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砥砺前行,中山职院打造了以校本部为核心、5大专业镇产业学院为协同创新基地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强健“核心”,
以校本部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校内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式多层级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结构: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支机构),4个行业协同与研究中心,4个检验检测服务中心,8个科研院所,100个科研项目师生工作室。
围绕校内科研创新平台,引进中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共建科技服务集聚基地,通过高度聚集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技术、资讯、仪器设备等资源优势,融合基地科技创新服务(查新、统计、科技项目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辅导等,形成“内外互通”的平台体系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升级对于科技服务和人才的需求,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支机构)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智能制造华南分中心;
——4个行业协同与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市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4个检验检测服务中心游乐设施无损检测中心、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零部件检测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和灯饰灯具检测中心;
——8个科研院所中山市自动化研究所、中山市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山市安全生产研究所、中山市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中山市艺术设计研究所、中山市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中山市南区电梯工程研究院。
二是铸炼“五趾”,
打造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研创新服务双轮驱动经济腾飞有了“助推器”
中山职院先后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小榄学院、大涌红木家居学院,5个产业学院如同学校的“五个脚趾”,根植在中山专业镇的企业园区和产业链节点上,除了协同育人,产业学院作为学校科研体系的延伸,站在产业的前端哨点,挖掘更多市场科研项目,吸收镇政府、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和机构的优势要素,结合校内科技创新平台与资源,重点打造为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的协同创新平台,引领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
——南区电梯学院科研团队申请受理知识产权4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获批省、市科技项目19项。自主研发了“电梯曳引机吊装教学调试实训平台”等18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设备,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院校新建电梯专业提供成套电梯教学设备1200多万元。
——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科研团队拥有专利30余项,2017年成功立项中山市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杨珊师生研发设计团队对接广东省内10余家大中型服装企业,承接10余个品牌的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对接。每年均为客户提供3000余款产品图稿,累计为客户产生5000万元以上产值。
——古镇灯饰学院科研团队拥有800余项灯具设计专利和获得了50多项各类设计大赛奖项。镇校行企深度合作,推动灯饰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办学特色被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节目赞誉报道。
——小榄学院面向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开展各类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培训逾百期,累计参学人员13300人次。同时,开发了优秀乡土文化课程《榄都名绣》《榄乡传统美食》等,其中《榄都名绣》面向社会和在校生举办了15期培训班,300多人参加了学习。
——红木家居学院拥有专利50多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1个,中山市大师工作室3个,直接对接项目10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目前在建中山红木文化研究院1个,建成中山市红木家居学院众创空间1个,尚质生活设计艺术馆1个,成立红木家居学院师生共有家居品牌“尚质生活”,产品远销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省委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指出:“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推动资源高效集聚、功能合理布局。”
中山职院建校以来不断改革突破,在教学育人上建立了“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模式,“镇校企”多元投资办学体制等多种尝试,在全国范围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该校在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也走出了一条改革之路。正是由于科研创新与科研服务双轮驱动,中山职院成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打通“血管”,建立合理开放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
近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事求是努力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全方位在学校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制度环境,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充分调动了全体师生科研的积极主动性,为科研创新工作嵌入了有机“血管”。例如颁布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解放、激活科研创新能力的文件制度,创新科研组织的管理形式,建立资源分配与绩效考核挂钩的科研平台管理模式,探索协议聘请校外科研人员进入科研平台工作机制,支持校内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新创业,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赋予人才更大经费支配权,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标志性成果”导向,将科研成果与绩效挂钩等。
二是凝聚“内力”,科研实力实现质的提升。
近三年,学校横纵向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均有质的提升,学校2015-2017年科研经费收入1096.33万元,占建校以来总经费的44%。教师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2587篇论文,其中EI:155篇,SCI:29篇,核心论文:337篇,著作180部,国家级出版社著作57部。
——2015-2017年市级科研项目新增重大项目比往年总数增长5倍;
——2015-2017年师生发明专利授权占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87%;
——2015-2017年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占学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50%;
——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立项实现零突破,立项2个;
——2017年申请政府专利资助22.8万元,知识产权成果转化9项。
三是展示“外功”,科研服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近三年,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改造升级的技术服务,实实在在为企业带动利益增长近亿元。个别教师经过实际科研服务项目完成了前期技术积累,已经走上了技术创新创业之路。
——姜无疾教师科研团队为服务单位研发了“无人服务餐厅”系列智能餐饮设备:智能煲饭机、智能煲饭隧道炉、智能送餐机器人及其运行轨道。依托本项目,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5项,委托本项目的餐饮公司,计划在2018实现盈利200万左右,5年内实现全国直营100家店面。
——洪志刚教师科研团队承担了某公司“冲压线自动搬运机器人电控系统”开发任务,解决了机器人搬运物件摇摆不定的产品困境,该产品目前成功销售国内外,年产1000台,市场销售额过亿元。
——魏加争教师科研团队承担了某企业“铸铝设备结晶器产品首件试制及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创新性提出结晶器产品特征结构优化,产品生产效率提高20%,每年为项目委托企业节约资金25万元以上。
——马鹏常教师科研团队承担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特种耐高温PI膜的合成及玻璃/PI膜复合衬底制备”项目,最终实现PI分解温度提高到585℃以上,其热失重5%分解温度达到643℃,克服国际上常规PI无法满足CIGS的最优生长温度大于550℃的困境,实现重大科研突破。
——曹利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美的和新宝集团“五合一”小家电产品设计,一年零售产品350万件,收入超亿元。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3项。
——江武志团队主持5项科研服务项目,获得11项软著权,制作8项新产品,形成了在车载智慧系统、智慧路灯系统、售电管理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多个物联网技术核心能力。
助力营造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
全方位服务社会
引领创新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指出:“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探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中山职院建校伊始便以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的历史任务,不断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创业管理、人才培养培训等优势,参与中山社会发展管理,持续为中山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新格局。
一是深入社区,提供专业的社区管理技术技能服务。
中山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依托中山职院社工专业成立的一家民办非营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秉承“立足社区、救难助困、助人自助、共建和谐”的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社区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省委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还莅临该中心提供社区技术服务支持的东区花苑社区,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3-2017年,中心接受社工学生实习实训350人次,吸纳学生就业18人,合作开展课题研究5项。
——2013-2017年,中心累计服务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429952人次,政府购买中心服务经费累计2366万元,深受政府购买方、服务对象和行业的好评。
——中心荣获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省级及市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中山市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证书、省级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省级9个、市级27个。
二是全程参与,为中山市创新创业事业提供管理服务。
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是在中山市委市政府、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委托由我校全面管理的政府公办、公益性创业孵化基地,是一个为创新想法落地提供帮助的平台。
——2014年基地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选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6年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评选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基地在孵企业130多个,年凝聚创业人员300多人,带动就业人数800多人。
——基地孵化出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企业(含出孵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是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性培训服务。
学校利用自身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培训公共服务职能,立足中山、辐射珠三角地区,面向社会全方位提供公益性培训服务,包括学历教育、企业岗前和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以其专业的培训能力,良好的培训效果,贴心的跟踪服务,树立起了学校的公益性培训公共服务品牌,成为了中山市社会服务一张名片。
——2015-2017年非学历培训服务共计97392人次;
——2015-2017年公益性培训服务共计95651人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山市政府举办的唯一高校,将不断完善学校科研平台体系与制度环境建设,激发教师科研团队“双创”激情,服务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入参与中山社会公共管理,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新闻推荐
中山市启动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多部门联合开展大气督查 企业炉窑未批先建被责令停产
民众镇阳光大道正在施工,路面频繁有运输车辆经过扬起灰尘,该工地被责令整改。本报记者余兆宇摄近日,广东省天气晴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