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周振捷
王是称号,是爵位,也是声望,字里行间显露出不一般的雍容气度。在中山民间,无论是村落街巷还是庙宇殿坛,相继涌现了“大王”“天王”“侯王”“花王”“龙王”等形形色色的地名称谓。由它们衍生的历史传说、民俗活动与民间信仰,俨然成为本土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追根溯源因姓得名
由于粤语发音相同,“草头黄”与“三划王”不时被坊间拿来比较。放眼中山乃至岭南地区,“草头黄”在人数规模层面是占据明显优势的。尽管如此,“三划王”的气势依然奔放。
依据笔者掌握的数据,中山最多王氏后裔聚居的村落,为黄圃三社,属大黄圃发源地之一。此外,五桂山与南朗各有一个名为王屋的自然村。五桂山王屋隶属于桂南村,“清咸丰年间,王鸿发、王润发兄弟俩从石莹桥迁此,建村于牛爬石迳右侧,初名迳口埔,后因村民大多姓王而易称今名”。10多年前,被誉为“中山最美观光公路”的翠山公路打村前而过,当地趁此机遇在王屋村前路段两侧兴建了桂南工业园区,既提升村集体收入,又改善村民生活境况。
南朗王屋隶属于泮沙村,“明洪武年间,王姓人从东莞迁此建村,村子因姓而得名”。从这个伶仃洋畔小村落,曾走出一位文化巨匠——王云五。他的故居始建于清代,上世纪70年代初有所改建,于2004年11月被市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据胡志亮所著《王云五传》谈及,出生于1888年的王云五,既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四角号码字典的发明人,同时是孙中山先生出任临时大总统后的首任秘书,曾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和财政部长。《中山市人物志》评价为,“日军侵华期间,王云五率商务印书馆出版大量很有影响的中国古籍、中外名著和教科书、辞典等,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知名出版家”。
小榄老城区,亦藏匿着一条因王姓得名的王城巷。此巷长123米,曾名福星巷、土地庙巷、王成坊。在上期栏目中,关于小榄金鱼池直街的由来,笔者谈及明代初年戍守屯耕的卫所制(概括说来即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其实,这也是王城巷之所以出现的时代背景。依据史料显示,这片狭长区域的“开山鼻祖”,是一位名为王成昌的百户(卫所制当中的基层官职)。数百年风烟掠过,王城巷初始戍守屯耕的概貌早已不再,而今成为莲塘大街周边的一条寻常巷陌。巷口那棵可容两三人环抱的老榕树,枝繁叶茂,掩映在一大片刷白的民房外墙之间。
城乡多处显现印迹
除了因姓得名,“王”字地名称谓,还体现于遍布城乡多处的天王桥、大王庙、大王头山、侯王庙、花王祖庙等个体形式上。
东区沙岗,如今是城中村之模样,其四周高楼林立,里头的建筑新旧杂陈。此处有一处始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的天王桥旧址,见证了南宋王朝末期的风雨飘摇与香山邑民的同仇敌忾。由此可见,沙岗这一香山县城南郊之地历史不短。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记载,彼时宋端宗赵昰偕弟赵昺,为避元兵追击从闽奔粤,经石岐赴沙涌时(途经沙岗)为河涌所阻,当地乡民协助君王在此架设木桥,以册周全。事后,这座木桥得名天王桥,于明代有过多次修葺,知县、僧人举人、乡贤等加建石门、石梁、木梁等,并于清康熙年间辟为石拱桥。据《中山市交通志》记载,“此桥拆于上世纪60年代初,改建为水泥桥,长4米宽5米”。
毗邻沙岗的南下,如《中山市地名志》所述,“有一条长40米的大王庙,曾称劳动大街二巷”。其内有一座翻修的观音天后殿,一旁连着名曰大王庙涌边街的蜿蜒小巷。同样,火炬区境内有一座“因山顶建有大王庙”的大王头山。此处海拔42米,抗日战争初期为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的主要据点之一。改革开放后,其西北麓的一大片滩涂地,辟为中山港经济开发区,仅挨着山脚处建有一间中山涤纶厂,见证并参与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开发年代”。
聊罢“大王”,再看“侯王”。火炬区珊洲,山林环抱的原始生态风貌一直保存得不错。此处有一间侯王庙,庙前筑有荷花池,每逢盛夏便是荷叶田田的宜人景象。
值得留意的是,在岭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侯王是指南宋末年杨太后的弟弟杨亮节,忠诚护主义薄云天,病重之时仍率兵抵御元军,死后获封杨侯王。时至今日,中山地界上有多少侯王庙暂无确切统计,但本地乡民历来对杨侯王及其忠义敬慕有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西区长洲的侯王庙,大涌起凤环的侯王庙,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都很热闹。前者,“催生”了名气越来越大的长洲醉龙;后者,不定期举办规模盛大的侯王庙庙会,传承乡情民谊。
“早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长洲乡民在岛上建了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杨侯王的神像外,还供奉着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以表达当地乡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在四月初八"浴佛节"这天,乡民聚集侯王庙祭祀,并在庙前广开筵席,乡亲父老酒酣饱饭之后,习武者拿起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这些习武者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运用醉拳的套路,突出酒醉后舞龙的形态”。对于长洲醉龙民俗,《中山档案方志》如上所述。
位于石岐基边的民强大街,在高耸的住宅楼辉映下,有座修葺一新、流光溢彩的花王祖庙。屋顶、廊檐各处的瑞龙、木雕与石刻,均为烫金之色。“花王祖庙”门额两侧,上首各刻一只象征福运的蝙蝠,中间书有“泽配乾坤大”“恩覃父母尊”,下首各有寓意吉祥的花篮托底。此外,农历三月初三属“花王诞”,当地会在此处举行祭祀或宴席活动,老少同乐共叙乡音。
龙王物事寄望安和
与侯王庙类似,承载风调雨顺、天下安和之寄望的龙王庙(龙王殿),在中山同样不少见。
火炬区大环一带,宋元两代本是一片浅海,周围山峦岗岭连绵四合,形成一个大湾,船只往来频繁。元末,当地在山冈上始建龙王庙,祈盼风雨不欺、人船两安。据《中山文史》第43辑《龙王庙与大环古海的变迁》一文所述,“先有庙后有村,龙王庙原是大环村的祖庙”。
至于板芙金钟,在村口位置迄今遗存着一座简朴、两进的龙王殿。殿前大门两侧的对联为“显赫护四海”“英灵佑一坊”。
此外,以祭祀龙王为媒,各式民俗活动纷呈。崖口飘色,与中山醉龙同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热闹非凡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都会如期上演。中山西部的沙溪圣狮,每年农历二月十二都会举行“洪圣龙王宝诞”。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民俗活动可通俗理解为“龙王出巡”,其形其景,烛台高香爆竹声声,走村串巷欢天喜地。
除了圣狮,沙溪濠涌有座龙王古庙。这是一个方姓族人聚居的村落,入村口牌坊转右,可见一座气势恢弘的龙王古庙,屹于古榕树旁。庙前五级台阶下,有一个旧式的方形香炉,几缕浅浅的烟雾缭绕,和着从树梢缝隙洒落的阳光,一派静谧。
过去同属隆都地区、紧邻濠涌的大涌南文,同样有座古色古香的龙王殿。南文当地每年同样举行规模盛大的“龙王诞”活动。
在石岐泰安路,旧时有一座龙王庙,长199米的龙王东街因此庙而得名。此街北起泰安通衢、南至和平正街与和平后街交接处,始建于清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名东升东街。当天,步入静寂的街内,只见街旁有一家黄底红字的老字号——大有益凉茶,不过大门紧闭。据史料显示,大有益于1922年在孙文西步行街开业,店主姓梁。多年前,中山市风俗画画家邓振铃曾创作了《故园忆旧图》,数十幅画作当中,有一幅描绘的便是大有益旧时的铺面经营场景。
新闻推荐
为贯彻落实中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