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喜马拉雅山。
南极企鹅。
北极浮冰。
远离城市的喧嚣,终其一生,我们都希望拥有一次心灵觉醒的生命之旅。喜马拉雅,南北两极,这些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被赋予了追寻的意义。国庆期间,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山市文化艺术创作室、中山美术馆承办的“三极——张展摄影展”在中山美术馆展出。展览共展出中山知名摄影家张展游历世界三极所记录下的慑人美景摄影作品80余件。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极地的冰川岩层、喜马拉雅群峰等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如梦似幻的纯美景色,而对于张展来说,萦绕心中近十年的愿望也终得实现。
没有开幕式,没有鲜花与簇拥,张展摄影生涯的首个个展悄然进行,却在各种圈子里流转。专业摄影师慕名而来看技术、看角度,普通市民休闲走走来打望、来猎奇,对于他们来说,张展的作品不仅是一次极地的探秘,更是视觉艺术审美与认知的开拓。
记者:作为一名经历和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您曾拍摄过各类题材作品,为何会将“三极”作为自己首个个展的主题呢?
张展:这是一个萦绕脑海多年的心愿和计划,我曾在2005年和2008年徒步珠峰,后又和台湾的摄影友人一起去了北极和南极。南极归来,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像内心的召唤,要你把那个遥远纯净的自然之极的美丽风光以及可爱的动、植物,以更贴近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如果不做个了结,就在心里无法释怀。当然,这一主题也与我多年来的摄影理念非常吻合,就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
记者:在展览中,一楼展出的喜马拉雅山峰照片,你都处理成了黑白色,而二楼的南北两极,我们所认为的不毛之地,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为何会有这样的考量?
张展:其实一楼的作品我想给专业摄影师看,而二楼的作品是给普通观众看的。在拍喜马拉雅群峰的时候,虽然我用的是数码相机,但黑白影像思维却贯穿拍摄始终,成像的黑白灰三阶是否能体现出山峰的凛冽与天地的层次,十二度灰需要去到哪里,虽然拍出来的是彩色,但经过前期思维和后期加工,就有了现在的效果。任何影像做到极致就是返璞归真,所以无论从观念和技术上,我都希望用这种减法的方式来展现山川的静默与壮阔。
记者:所以当我们看到山脉局部时会有山水墨画的感觉,连一幅作品的名字都叫《焦墨》,这是您追求的效果吗?
张展:摄影师需要从纷繁的世界中筛选出打动内心的局部,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当然在做减法之前需要先容纳,通过镜头你所看到的东西会比别人多,有时需要传递的是摄影理念,有时需要传递的是信息。比如我在二楼的作品就用彩色呈现出了极地生长的绿色植物,这是大家难以想象的,还有虎鲸智捕海豹,极地摄影里,自然风光容易见,可能否见到动物却得讲运气。而目睹鲸群捕食,更是难得一见,现场紧张而惊险,我使用自动对焦,运动画面难免会模糊,但这个过程的影像很珍贵的,这些信息我也愿意和观众分享。其实在极地,有一些人坐在船上,大半天不动,就用眼睛来看风景,用心享受这个过程。无论用眼睛还是用镜头,都是你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记者:如今摄影艺术越来越普及,摄影的套路也越来越多,而后期的ps技术也让摄影作品变得美的千篇一律,如何拍摄出独具一格的作品出来?
张展:摄影有套路,这个创作的过程分前期和后期,后期就不用说了,前期创作是很个人的,你选择的题材就让你和其他人不同,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事,我的建议是选择你熟悉的、能驾驭的内容,无论拍什么,首先要读懂对方,比如拍一座建筑,得先读懂建筑设计师的理念,而拍摄一个人,当然要走进对方内心,面对自然风光,亦是如此。只有你读懂了,才能拍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好的摄影师与一般摄影师的根本区别。
张展简历
国家(一级)高级摄影技师,河北美术学院外聘教授,中国(丽水)十大策展人,首届广东省十大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编辑、特约策展人、特约摄影师、特约撰稿人,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
文本报记者冷启迪
人物图本报记者孙俊军
新闻推荐
春华秋实 桃李满园 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做客“星期二艺术沙龙”展示中国声乐多样化内涵
演出现场。春华秋实,桃李满园。在其任教的三十六年来,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缔造了声乐界的“奇迹”:一大批为大众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