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库自然保护区里一片绿水青山。
五桂山大寮,水杉是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因为保护生态的缘故,此地已禁止游人随便进入。
紫马岭公园,开着黄花的鱼木树成为中山的“网红”树。
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处在建设阶段。
中山二路,充满绿意的道路让人心旷神怡。
与南外环紧挨着的树木园,目前新一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2016年1月,中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申请获批,拉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序幕。转眼,三年时间已逝。
2018年10月15日,在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中山荣获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启动创森以来,中山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73.8亿元,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5.20%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从40.12%提高到43.14%。
绿色宜居
这座城市的特质和符号
1995年,中山开始将林业融入到整个生态大环境建设中,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和多功能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1996年,中山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中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2005年2月,中山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提出加快城市绿化由观赏性向观赏性与生态性并重的转变,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到2008年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全民绿化
这座城市的活力源泉
2012年3月,《中山市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方案(试行)》出台,创新义务植树活动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以认种认养形式,在公园或公共绿地内种植和养护树木。
启动创森以来,中山直接或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02万人次,折算植树近1800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70多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达到100%,成功募集社会资金1.1亿元。
拥抱森林
这座城市一直追寻的梦想
2013年12月,《关于高水平推进新一轮绿化中山大行动的实施意见》出台,首次提出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扎实开展全民绿化齐修身活动,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最佳人居环境的森林城市建设目标。
2016年5月,《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出台,提出当年内启动市树评选,力争2018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力争到2020年打造3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2016年11月,《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6—2018年)》出台,提出以城市绿地、乡村森林建设为点,以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线,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片,将“点”“线”“片”有机串联成整体,2018年底前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7年1月,《中山市“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种植红花楹、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等树种,大力推进开花树种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医院。
2018年10月15日,在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中山正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新闻推荐
中山荣获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努力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 为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作出更大贡献
在“创森”期间,中山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73.8亿元,新造林面积3.7万亩。图为火炬开发区南阳山,广珠城轨和翠亨快线在此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