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东菱威力公司位于阜沙镇的生产车间的一角。(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威力电器有限公司旧厂房(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文波 摄
本报记者 黎旭升 摄
近日,在市发展改革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改革办主任罗光华拿出黄色、蓝色、紫红色三本《中山市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文件汇编》册子放在记者面前。一段历时3年改革故事,便娓娓道来。这3本文件汇编,收集了1998年-2000年中山市经济体制改革的80多个规范性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最终推动全市近1000家企业转制,“铁饭碗”打破了,产权清晰了,发展后劲更足了。这一轮改革为中山市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也成为中山改革实践中值得书写的一笔。
当初全市上下敢于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找问题想办法推动改革的干劲和热情,让罗光华至今仍不时回味。
基础前两轮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罗光华是中山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办公室主任。
彼时的中山,沐浴了2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处处激荡着发展和创新的活力。企业也已经历了两轮改革,自主权不断扩大,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罗光华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和年鉴。在他看来,在1998年前的体制改革分为两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为1980年至1992年的企业扩权让利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实现企业逐步脱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约束。这一阶段政府引导企业逐步向建立经济实体公司或集团式企业过渡。在此期间,中山市组建了市威力集团公司、精细化工集团公司等10家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经济实力的集团公司。1990年,这10家集团公司的资产占市属工业资产总额的40%,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时被誉为“中山十大舰队”。
第二阶段为1993年至1997年底的企业转变机制和企业创新阶段,以转变企业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以建立新型的企业制度为目标,涉及企业产权变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这一轮改革正是在这一要求下进行。在1994年底,中山市在工业、商业、外贸、乡镇企业等系统选择了17家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至1997年6月止,17家试点企业中已有14家的试点方案获批准并组织实施。其中有3家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2家改为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7家改制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2家改制为实业公司。
过程80份规范性文件为改革铺路
两轮经济体制改革,政府逐渐摸清了“家底”。至1995年底,全市已完成市属国有、集体和镇区共1200多家企业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工作,实施转制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52%。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1998年,一场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牵动的利益更广的改革再次拉开了帷幕。
1998年5月8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经济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定》,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公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这项改革,大家习惯地称为“三年经济改革”。
“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很审慎。”罗光华说。为加大对新一轮改革的力度,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以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体改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体改委。同时,从全市市直有关部门中抽调2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各主要经济部门和镇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体改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干劲很足,大家经常一起研究问题,策划解决方案,审慎地推进改革相关事项。为保证改革的规范性和法定力,《决定》颁布后,中山市先后制定和编印了《中山市经济体制改革文件汇编》(1998)(1999)(2000),并颁布了《中山市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中山市关于深化市属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改革规定办法》《中山市社会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等8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新一轮改革及时提供政策依据。
成果全市转制企业近1000家
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
罗光华说,通过产权整体或部分转让、资产重组、关停结业等多种形式盘活资产,将市属独资企业逐步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属公有资产进一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并促使一批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产权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推动了企业制度创新。
在资本营运方面,市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佛山兴华”,实现了“买壳上市”;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属下的中山造纸厂和美味鲜食品总厂的优质资产注入“中山火炬”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扩大资本运营渠道。市工业发展局将系统内4家优质企业进行重组,组建中山市工业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市属工业企业的优势。市威力集团、怡华集团、翠亨集团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相继转为非公有企业。
截至2000年底,市政府批准市属企业转制方案297多个,涉及转制企业558户,其中,“公转非”企业369家,关闭企业130多家,其他59家,全市8家资产经营公司,应转制企业606家(独立法人企业),已转制企业497家,占应转企业比例为82%。
持续推进的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转制企业近1000家,转制面达95%以上。全市已实施“公转非”的企业实行了属地管理,企业的党、团、工、妇组织办理了移交属地管理手续,关闭企业的员工已按政策规定稳妥地进行分流安置。
实践证明,企业转制后,企业产权得以清晰,经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中山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事记
40年来中山体制改革大致分为5个阶段:
1980年
至
1992年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实现企业逐步脱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约束从而走向市场。
1993年
至
1997年底
以转变企业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涉及企业产权变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1998年
至
2000年
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1999年
至
2012年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开展六轮改革清理,建设全市统一的行政服务在线网上办事平台。
2013年
至今
根据国家机构职能改革的统一安排,扎实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领域的各项改革任务,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统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取得重大突破,改革成效明显。
人物访谈
“摸着石头过河,
但不能摔下来”
——对话市发展改革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罗光华
○记者:您觉得当时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罗光华: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产权,产权的重心在企业产权。当时的发展现状是,国有企业有一部分正资产,但当时的体制环境下,全民经营,内部吃空,企业技术改造、运营和经营方式不真正动脑筋,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上当时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压力。如果不通过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国有企业要么死掉要么持续亏损,意味着国有资产将逐步流失。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次改革将国企改没了,您怎么看?
●罗光华: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当时的一些国有企业,因为创造过比较辉煌的成绩,大家只看到了他们表面的光鲜,但没有看到它们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在发展中已经出现了问题。比如负债多、产品积压、技术改造跟不上等等。带病的企业,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从体制上、产权上真正改变,只有死路一条。
○记者:您觉得新一轮改革能够取得成果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罗光华:当时各种体制的企业都存在着问题,相当复杂,有的是合股制、有的是承包制、有的是全民量化股份,资产不清晰,结构很复杂。面对1000多家国有企业,有大有小,有病没病的,有好的有差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摸着摔下来。所以都是比较审慎研究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方案。改革领导组将整体问题分板块归类调研,研究出政策,对大的企业和板块,专题提出改革方案,做到一企一策。
当时的市主要领导非常重视,都深入工业、商业、旅游、外经、建设等资产经营公司听取意见和建议。每周要组织开一次办公会,分管各板块的领导要汇报情况,并对问题集中研究。我当时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一上班开会就到中午一点多,下午接着开,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多。大家都深入调研了思考了,在会上才有话可说,不然是在领导面前老调重弹,不好交差。
此外,通过文件形式制定方案,形成规则。依规依法办事,这很重要,企业经过评估后是多少钱,政府该收的一定要收,属于政府的要归库,政府该付的成本要付。改革不是单一的,也不能“一改了之”,是要有配套的。比如企业改制后,资产和人怎么处置。职工赎买工龄的,有明确的政策规范,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山这方面在全国推得早,形成体系较早,也跟这有关。
○记者:能否从您的亲身经历来谈谈感受?
●罗光华: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行政体制上,将市粮食局行政管理职能和粮食经营分开,粮食局划并市发展计划局,对原粮食局属下的粮管所实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按新一轮改革的相关政策进行资产处理和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同时,成立中山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
改革前,中山市的粮食经营净资产近3个亿,经营和效益位居全省第二。这么好的经营状况还要改革?干部和职工不理解。我当时要去小榄粮管所开动员会,给职工们答疑解惑。头一天我紧张得睡不着觉,因为听说第二天光退休干部就有30多人参加,我在脑海里列出职工们主要担心的8个问题,换位思考找答案。第二天,粮管所来了50多人,我把他们的担心和疑虑一一做出了解释,没想到会开完后,四个老同志围上来跟我说,“你把我们的问题都讲出来了,你是从我们的角度在思考问题,我们的心也由冷变暖了。”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中山市在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上开全省之先河,从真正意义上理顺了这个“国牌”企业产权关系,打破了传统上依赖政府守“皇粮”的僵化体制,实行粮食储备多元化、粮食管理分责制。
本报记者黄启艳
新闻推荐
在蛇口港码头,一艘货轮正在吊装集装箱。资料图片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乘坐首趟车抵港的一名旅客在香港西九龙站...